这或许正是莫迪最想传递的信号:印度不会选边,而是要在华盛顿与北京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战略回旋空间。
在俄乌战争的背景下,印度的外交选择显得尤为刺眼。作为美国多年来极力拉拢的"印太伙伴",印度却在关键时刻保持与俄罗斯的紧密关系,继续以折扣价大量进口俄油,并在国防领域延续对俄依赖。这不仅削弱了西方对俄制裁的效果,也让特朗普感到格外不满。作为"交易型总统",特朗普眼中的盟友必须在关键时刻与华盛顿保持步调一致,但印度的算计明显不同。
对莫迪而言,俄罗斯长期以来是印度的武器供应国与可靠的能源伙伴,放弃这种关系几乎不可能。而且,在印度追求"战略自主"的框架下,过度依赖美国并不符合国家利益。因此,即使特朗普高举"惩罚性关税"大棒,印度依旧坚持购买俄油,展现出某种外交上的倔强与独立。
这种"背离"让特朗普倍感挫败:一方面,他希望通过印太战略牵制中国;另一方面,却发现印度并不会在华盛顿的节奏中亦步亦趋。于是,关税和施压成了他的回应,但结果却反而推动印度在大国之间寻找更大的回旋余地。
握手背后的深意
从"兄弟情谊"到"拳头冲突",再到如今的"握手言和",中印关系的转折,折射出亚洲地缘政治的复杂与现实。
对中国而言,稳定中印关系意味着减少西部战略压力;对印度而言,缓和与北京的紧张能为经济发展和能源进口争取空间;而对美国来说,失去印度的战略配合,无疑是"最糟糕的结果"。
或许,未来的中印关系仍然不会风平浪静。但至少,经历过边境冲突后的两国,正在尝试用一次握手,把竞争与合作重新摆上谈判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