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关税大棒敲碎美印情谊,中印重启合作(3)

2025-08-27 16:06  头条

兄弟情谊的回声与裂痕

回顾历史,中印关系一直游走在"理想"与"裂痕"之间。

1950年代:印度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两国高呼"中印亲如兄弟",一度描绘亚洲团结的愿景。

1962年:边境战争爆发,短暂的兄弟情谊破碎。

此后几十年:虽然边境时有摩擦,但经贸合作不断增长,双方努力在竞争与合作之间寻找平衡。

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双方关系再次急转直下。

今天,随着中印两边领导人的再次握手,既是历史裂痕后的阶段性修补,也是一次地缘政治风向的必然结果。

经济逻辑胜过军事逻辑

中印关系的现实底色,最终还是经济。

根据印度商务部数据,中国已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双边贸易额高达1180亿美元。从手机到化工原料,印度工业链条中几乎离不开"中国制造"。

但这种经济交织的背后,依然笼罩着军事阴影。两国仍在有争议的边境地区部署着士兵。即便上周达成"维护和平与安宁"的十点共识,真正的互信依旧缺位。

布鲁金斯学会学者坦维·马丹直言:"最大的问题不是声明,而是能否落实。过去,中印关系就常常停留在纸面上。"

印度的平衡术

莫迪的外交路线向来强调"战略自主"。换句话说,他既不愿完全倒向美国,也不愿被中国牵制,同时还会主动与俄罗斯交好。

这一次的北京之行,也不意味着印度会抛弃美国。凯瓦尔拉马尼总结道:"美国依旧是印度最重要的全球伙伴,但中国是最大的邻居。新德里必须接受这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