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起披衣坐,徐行处暑天",时间过得真快,明天就是2025年8月23日了,农历七月初一,这天农历月不仅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同时太阳也将到达黄经150度,意味着我们即将迎来处暑节气。处暑与小暑、大暑并称"三暑",是二十四节气带"暑"字的节气之一。每年处暑节气会在阳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交节,今年处暑交节的具体时间为8月23日4时33分35秒。
在古代,人们有两大信仰,其一为祖先信仰,古人会在特定的日子祭拜祖先,以表达哀思;其二为天时信仰,古人会顺应天时以避灾求福,例如古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周期性观察,总结出了一年之中十三个需要谨言慎行的日子,民间称之为"杨公忌日",今年处暑交节当天的农历时间为七月初一,正好恰逢"杨公忌日"之意,因此就有了今年处暑是"忌日"的说法。
什么是处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其又云:"处暑,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同样也是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的"处"在古汉语中本指止息、隐退,但引申为终止、结束。此时暑气开始循序渐进的消退,炎热的天气也至此停止,自然界的阳气收敛,阴气渐长,来到阴阳交替的关键节点。
除此之外,古人为了更好观察处暑时节的变化,将其细分为了三候:一是"鹰乃祭鸟",进入处暑,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它们会将猎物陈列起来,仿佛在"祭祀",这其实是老鹰为过冬储备食物:二是"天地始肃", 天地间的万物开始凋零,树叶渐渐泛黄,草木的生机逐渐收敛,大自然呈现出一派沉静的景象;三是"禾乃登",这里的"登"有着成熟之意,此时水稻、玉米等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标志着三秋大忙节即将开始。
今年的处暑不一般,属于"处暑不过午"。处暑交节的时间其实并非一整日,而是有一个精确到分乃至秒的具体时间,古人只是为了更好的记录处暑节气的日子,就把处暑交节当日都标注为了节气的时间,这主要也方便历法上的记载。像处暑节气就有"处暑不过午"(11点至13点之前)和"处暑午时后"(11点至13点之后)的说法。
老话说"处暑不过午,秋雨连绵下;处暑午时后,秋旱河流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处暑交节的具体时间在午时之前,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处暑后的降雨天气会比较多,适当的雨水能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水分,但要注意做好农田的排水工作,以免发生"田积水"导致农作物腐烂;相反,如果处暑交节的具体时间在午时之后,那么这预示着处暑后的降雨天气会比较少,秋季本身就是一个干燥的季节,如果降雨较少,很容易导致农田干旱,从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明天就是处暑交节的日子了,这天不仅是农历七月的开始,更是夏秋气候的关键转折点,避免不了有很多生活上的讲究,今年的处暑时间较为特殊,因此身边的老人会提醒,今年处暑牢记3个忌讳:1不添、2不起、3不喝,都是指的什么呢?赶紧了解一下吧。
1不添:不要急着添加衣服。
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就入秋后不要着急添衣物,适当地秋冻可以提高我们的御寒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冬季的寒冷。
这是因为处暑后气温逐渐下降,但此时人体仍有夏季残留的"余热",适当让身体感受微凉,能刺激皮肤和呼吸道黏膜,增强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为冬季抵御严寒打下基础,减少因突然降温而生病的概率。另外,咱们要记得,秋冻不仅是局限于增添衣物,还包括在睡觉时,不要盖得太多,以防出汗伤阴耗津。
2不起:不早早起床。
原因:中老年人睡眠浅,容易早醒。但处暑后,虽然天气渐凉,早晨仍然可能较凉,且空气中氧气浓度可能不足,过早起床和晨练可能对身体不利。
建议: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养精蓄锐。如果醒得早,可以在床上闭目养神或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避免立即起床外出。
3不喝:不喝冰冷饮料、不喝高糖饮料、不喝酒精饮品。
冰饮虽爽,但刺激胃肠;高糖饮料让血糖上蹿下跳;酒精则会加剧血管收缩,对心脑血管不友好。
尤其是在气温不稳的时节,这三类饮品更是"喝一口,身体抖三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