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猪价“跌跌不休”,猪价下跌养殖户如何抉择?解析(2)

2025-10-11 15:50  头条

二、供需失衡,产能过剩是主因

此次猪价下跌,根本原因在于供需失衡。过去两年,猪价高企,大量资本涌入养殖业,规模猪场快速扩张,散户也纷纷补栏。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存栏量已接近历史高位,产能严重过剩。而消费端却未能同步增长,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叠加餐饮市场疲软,猪肉需求增长乏力。

三、饲料成本居高不下,亏损加剧

虽然玉米和豆粕价格近期略有下降,但跌幅有限,分别为2364元/吨和3044元/吨。猪粮比跌至4.97:1,远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这意味着,即便饲料成本小幅下降,也无法抵消猪价下跌带来的损失。据业内人士测算,目前出栏一头120公斤的肥猪,亏损幅度在200-300元之间,部分管理不善的养殖场甚至亏损超过400元。

四、政策托市效果有限,市场自我调节尚需时日

面对猪价持续下跌,国家已启动多次收储计划,试图稳定市场。但由于产能过剩幅度过大,收储规模相对有限,对市场提振作用并不明显。此外,进口猪肉的冲击也不容忽视。虽然今年以来进口量有所下降,但前期大量进口猪肉仍积压在冷库,阶段性投放市场,进一步压制了国内猪价。

五、破局之道:降本增效,顺势而为

在当前行情下,养殖户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控制产能,淘汰低产母猪:对于生产效率低下、成本较高的养殖场,应果断淘汰低产母猪,减少存栏量,避免亏损扩大。
  2. 精细化管理,降低养殖成本: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高成活率、减少浪费等方式,降低单位养殖成本。例如,采用精准饲喂技术,根据生猪生长阶段调整饲料配比,可有效降低料肉比。
  3. 延伸产业链,提升抗风险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可向下游延伸,发展屠宰、加工、销售业务,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平滑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4. 关注政策动向,合理安排出栏:密切关注国家收储、进口政策变化,合理安排出栏节奏,避免集中出栏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
  5. 探索差异化养殖,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发展生态养殖、有机猪肉、地方特色品种等,通过差异化竞争,获取更高溢价。

六、结语:寒冬漫长,但春天终将到来

历史经验表明,猪周期虽残酷,但也正是行业洗牌、转型升级的契机。本轮猪价下跌,将加速低效产能出清,推动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对于养殖户而言,寒冬虽漫长,但只要稳住阵脚、练好内功,待到产能去化完成、供需重新平衡之时,必将迎来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