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在边境地区爆发了自2021年阿富汗塔利班重新掌权后最激烈的军事冲突,导致双方多人伤亡。截至10月12日,大规模交火已基本停止,但边境局势依然紧张。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交战时机敏感,正值阿富汗外长访问印度之际。
如何解读巴基斯坦本次对阿富汗发起的强硬举措?印度在冲突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国际社会又该如何推动巴阿对话?观察者网特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刘宗义深度解析,揭示巴阿交火背后的安全逻辑和南亚地区的复杂博弈。
观察者网: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矛盾由来已久,为何选择此时空袭喀布尔?
刘宗义:我觉得这个时间点跟阿富汗的外长访问印度有关系。阿富汗外长访问新德里,与苏杰生会谈并发表联合声明。而巴基斯坦一直非常反感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与印度搞战略合作,因为这会使巴再次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处境--此前加尼政府时期,阿富汗就曾与莫迪政府签署战略伙伴协议,对巴基斯坦构成战略压力,这也是当时巴支持阿塔推翻加尼政府的重要原因。阿塔掌权后,巴基斯坦起初觉得自己能掌控阿塔,但实际上阿塔很快就脱离其掌控,两国在边境地区经常发生交火。
面对印度和阿富汗的双重潜在威胁,巴基斯坦难以容忍。巴方选择在此时发动空袭,既是为了清除对其构成实际安全威胁的据点与势力,很大程度上应也是对阿塔发出严厉警告。
观察者网:阿富汗宣称已完成"报复性行动",而巴基斯坦承诺对每次挑衅都将作出"强硬且有效的回应"。您认为双方冲突会进一步升级,还是将走向对话解决?
刘宗义:冲突可能会暂时停火,即便有后续打击,也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为阿富汗军事实力与巴基斯坦相比相差甚远。阿塔已于12号提出停火,但巴基斯坦仍实施较为深入的轰炸,可能是为了让阿塔切实感受到"痛",认识到挑衅的代价。
沙特等一些中东国家已经介入调停。中、俄等周边大国也不会坐视不理。实际上,中国通过中阿巴三国外长机制和中俄伊巴等小多边机制为阿富汗问题的解决和阿巴矛盾的缓和做了大量工作。
观察者网:塔利班重返喀布尔已满四周年,您如何看待他们的执政水平?
刘宗义:在大国外交方面,我认为阿塔对地区局势的认知存在一定混乱,判断不够客观。
例如,在"5·7空战"之前印度酝酿对巴实施打击,当时有两个国家支持印度:一个是伊朗,当时伊朗外长跑到印度签了战略合作协议,但"5·7空战"后,伊朗的态度发生明显转变,印度在6月份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的军事打击中实际上站在以色列一边;另一个国家就是阿富汗,而阿塔似乎至今仍未转过弯来。
此外,阿塔在对华政策上也出现一定的变化,比如取消了中企在阿姆河的油田项目,同时拉近与印度关系。这表明阿塔对地区格局变化和大国实力对比缺乏清醒认知,甚至出现左右摇摆的倾向。有消息称,阿塔内部就是否允许美军重返巴格拉姆空军基地也存在激烈争论,反映出其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缺乏共识。
这种政策不确定性,部分源于教士阶层与务实行政官员之间的认知差异及其他内部矛盾。另一方面,可能也因为阿富汗最高领袖阿洪扎达的决策往往是基于其朴素的部落意识或民族意识,及其个人对伊斯兰教义的理解,而不是基于对世界形势的科学评估,导致其认知封闭保守。
观察者网:那阿塔现在对"巴基斯坦塔利班"实际上是怎样一种态度?
刘宗义:实际上采取纵容乃至支持的态度。
巴阿矛盾的核心是"杜兰线"问题,即普什图尼斯坦的归属问题。这是英国殖民时期遗留的历史问题,现在成为巴阿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该地区以普什图人为主,阿塔与巴塔均源于此。尽管部落结构占主导,但基于对"普什图民族"的认同,他们认为这地区应属阿富汗。巴基斯坦军方曾希望通过支持阿塔夺取政权,进而控制阿塔并压制巴塔。然而,阿塔重新夺权,反而对巴塔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刺激和鼓励了后者的反抗活动。
这一问题本质无解:巴基斯坦不可能放弃其西北边境领土,而阿塔的长远目标却是实现所谓"统一"。现在阿巴之间不仅存在这一根本矛盾,还有阿富汗移民问题。巴基斯坦希望把境内在阿富汗战争期间逃亡到巴基斯坦的阿富汗人赶回去,但这些人在巴基斯坦境内有的已生活好几代,对巴基斯坦的认同甚至大于对阿富汗的认同,且阿富汗养不了他们,但巴基斯坦又不能提供足够工作岗位,让他们无路可走。
"杜兰线"
只有通过发展才能缓解矛盾,但巴国内矛盾错综复杂,尤其是安全问题(主要来自巴塔和俾路支反叛势力,且两者有联合趋势,这意味着挑战升级)及内部政治斗争(包括政党、家族与地方势力之争)使其发展步履维艰。
观察者网:此次冲突发生在阿富汗外长访印期间。您认为印度在这次巴阿冲突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刘宗义:印度无疑扮演了一定角色。印度在国际社会不断指责巴基斯坦支持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恐怖主义,但事实上,巴基斯坦境内包括巴塔在内的反叛势力和恐怖组织,几乎都有印度支持的影子。
以前有人认为,印度印人党信奉印度教民族主义,反对穆斯林,与这些势力无关。原先,印度确实一直反对阿富汗塔利班。但现在,他们认为巴基斯坦是共同敌人,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因此印度人尤其是其军情部门,会利用这些势力对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进行破坏。换言之,这根本不是恐怖主义问题,而是代理人战争。
实际上,最近包括中国国内自媒体上关于中巴关系的一些谣言,很大程度上也能找到印度的影子,包括所谓巴基斯坦将中国先进武器系统偷偷转让给土耳其、巴基斯坦利用中国技术和设备生产稀土等关键矿产出口美国等问题,印度煽风点火、无限夸大。我估计其中很大一部分信息是印度人故意编造的。因为"5·7空战"证明巴基斯坦手里的中式武器能对印度形成致命打击,并且巴方声称要引进J-35,印度人非常紧张,所以当下印度人最担心中国和巴基斯坦继续加强关系,尤其是军事国防方面的进一步合作。
观察者网:巴基斯坦要求阿富汗确保领土不被用于恐怖活动,而阿富汗强调主权不容侵犯。在双方立场对立的情况下,国际社会--比如上海合作组织--可采取哪些实质性措施推动对话?
刘宗义:由于印巴矛盾,上合组织在反恐等议题上的功能发挥受到限制。当前较为可行的方式,是在上合框架内推动双边或小多边合作;若要讨论、通过一些重大议题,可能需排除某些国家,这或是现实条件下最有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