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上海的AI大模型,DeepSeek,刷遍了全网。大家开始议论纷纷,觉得这家伙不止是个新兴黑马,简直是打破了大家对"AI"的所有固有认知。它的成功,像一颗闪电划破了天际,让人不得不怀疑--上海,这个科技中心,怎么没能培养出梁文锋这样的人物?
讲道理,上海本来就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梁文锋。2017年中国把AI推向国家战略,上海一马当先,把这块蛋糕分得大大的。比起其他地方,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增速早就甩开了大多数城市。产业数据一堆堆、人才规模一大堆,上海在人工智能方面根本不差。就算是全市的产业布局,从大模型到智能终端,上海早就形成了全链条。
而且在资金投入方面,上海的表现也不逊色。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已经募资了30多个亿,吸引了一大批大模型企业扎根进来,简直是"资金+人才"双管齐下。再说那个全国首个"模速空间",这个堪称创新生态社区的地方,吸引了80多家大模型企业,简直成了上海人工智能的代表作。
但偏偏,上海就没能培养出"梁文锋"这种人。你看看别人,梁文锋在量化私募圈子里浑水摸鱼,顺便又开始玩起了AI,这不就是从量化私募跨界到AI的吗?而他,利用自己在量化基金中积累的资本,早就偷偷布局自己的AI大模型了。你看他这路,简直是"既能吃肉又能喝汤",彻底打破了圈层壁垒。这种人,上海不是没有机会培养,问题就在于没有这样的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