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早看天,一年不用问神仙”

2025-10-29 10:02  头条

"九九共阳",古人称为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谚言"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寓意延年长久。登高望远,正应那句"九日登高处,秋山入望赊"。

承上时序,重阳之后便到霜降。此时昼夜温差拉大,天地寒意渐深,正是秋末冬初交接之时,"一叶知秋"成了真实写照。人们忙着收心敛气,顺应自然变化。


霜降时节,赏菊之风正盛。古人说"霜打菊更香",在金风之下看花开正好,也是重阳悦心之事;饮酒咏菊,于闲处添雅兴。

敬老孝亲,是重阳的温情底色。因"九"与"久"同音,寓意长长久久,于是这一天,人们备礼问安,愿长辈安康无忧,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农事亦忙,北地秋收收尾,南方"三秋"齐上阵。重阳与霜降相邻,皆是收获归仓之期,人间五谷入仓廪,日子在劳作中更添踏实稳妥。


今年的重阳节不一般,属于"霜降重阳前",有啥特点?

今年重阳恰遇"霜降在前",老话说"霜降重阳前",意在提醒年景或多波折。节令交错,霜意先至,昼夜温差陡大,让人切身感到秋深冬近。

农谚中有"秋雨连绵,收成拖延"的经验之语,意思是早冷易添雨雪,影响收割、晾晒与播种,人们对时序尤为敏感。

气象转换也因此更显急促,或有"风起一夜寒"的冷意来袭。应节而行,衣食作息皆要跟上,免得"秋气入骨"般措手不及。

步入重阳,人们登高望远,也望来年顺遂。虽有节气先后之说,但依旧寄托着"岁丰人康"的朴素期待,顺应时节,便是安心踏实的底气。


故,明日九九重阳节,今年恰逢"霜降重阳前"。古人没有天气预报,却有千年农事经验作参考。农村里流传一句话:"不怕九九重阳淋,就怕九九重阳晴",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咱们不妨听听老辈人是怎么解释的。

重阳遇阴雨,在农人眼里是好兆头。有人说"早上白不怕,九九重阳淋",意指节气交替时若有雨落,水润田畴,有助来年麦苗扎根。此话并非迷信,而是经验的积累。

"就怕九九重阳晴"。秋深气凉,本应阴阳交替若天过分晴朗,往往意味着干燥少雨,冬季湿润不足,容易影响春季农耕。"三秋无水,来岁田忧",便是这样的提醒。

霜降渐近,昼夜温差拉大,冷空气开始南下。阴雨适时到访,既可补墒保墒,也能护住农家最后的收成,因此老辈人盼雨而不盼热。正应"秋润一分,春收一程"。

农耕与天相依,重阳节的天气也指向来年的希望。古人借一句"望云识岁",教人顺天而作,见雨心安,盼得来年丰收在望。


所以,九九重阳晴,有啥可怕?咱们不妨一起来听听老祖宗留下的农谚里,是怎么说的。

一、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暖

老话说"重阳晴,一冬凌",是对节气衔接的观察。九月初九若天高气爽,多半意味着冷空气势力强,冬日风劲雪覆,寒意更深。这样的信号,在农家眼里,算得上是"冷得有底气"。

若是"重阳阴,一冬暖",人们虽觉舒适,却可能出现冬少冰雪的状况。越冬作物需要寒意入眠,休眠不能按节气,来春长势便可能失序,农人常道"暖冬无眠,来年少粮"。

不难看出,这些说法皆源于对自然的体察。霜降在前,昼夜温差大,重阳紧随其后,阴阳交替关键时刻,晴雨之分便成了农人观天象、定农事的依据。所谓"看天收成",靠的正是经验累积。

季节有序,四时轮更。冬天冷一点,虫害少、土壤稳、庄稼安。就像一句话说的,"寒来暑往,各有本分",重阳的晴与阴,便是天地写给来年的一封暗语。


二、重阳一日雨,立冬雪花飘

老话有言"重阳一日雨,立冬雪花飘",说的是节气相继、冷暖交替的暗号。重阳遇雨,说明冷空气势力不弱,霜降在前,寒意已至,便易推得立冬初雪来得早。

重阳临近深秋,阴气渐盛,田间忙着收尾。秋雨若连绵,地气加速冷却,人们便会说"天意变脸快",这是农家判断冬势的标尺。冷意走在前头,冬天多半不拖泥带水。

立冬本是冬的开篇,一般只是凉意露头,而非雪落无声。若立冬便见雪,便是"早入冬"的信号,对越冬作物来说,是一场及时的考验。正应那句"该冷就冷,来年有粮"。

四时轮转,有迹可循。重阳的雨、霜降的凉、立冬的雪,是天地给农事的连环提示。农人观天象定节令,不过是顺应自然,一如"天时不误,仓满囤盈"的朴素期盼。


三、九月初九重阳晴,一冬无雨旱一冬

民间有话说"九月初九重阳晴,一冬无雨旱一冬",是古人读懂了节气之间的暗示。重阳遇晴,天空澄澈、风干气爽,正见深秋阳气未尽、阴寒未成形。

霜降在前,昼夜温差拉大,按理该有寒意露头。若重阳却暖阳高照,人们便会说"天干失润",提示冬季水汽偏弱,雪雨难降。

冬少雨雪,虽行脚方便,却不利农田护根。缺了"雪被"盖田,冻土无缓冲,也少了化雪入地的润泽。农家便担心来年苗子没底气。

四季有序,各有职责。重阳的晴、冬日的旱,只是自然提醒人心"不敢忘本",天候虽变,人仍期盼那份"丰年有庆、五谷登场"的安心。


四、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晴一冬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晴一冬",古人的话里藏着对年景的揣度。重阳若无雨意,说明深秋水汽偏弱,人们便多留心立冬那天的天空。承上而论,若立冬依旧无雨落下,村里老人便会说"一冬天干",意味着干暖为主。

霜降在前,按节气规律是"寒蝉凄切、阴气渐成"。可若重阳、立冬皆干晴,便提示寒气来得慢。冬若偏暖,看似出门轻松,也让农家心里打鼓,怕的是"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越冬的小麦只顾疯长,难以蓄足底气,来年遇返冷,最易受损。

冬雪少,虫卵多,这是农人最忌的状况。缺了冰雪"封田",许多作物的宿疾便抬头。还有水分蒸发加剧、春耕墒情不足,种下的苗,怕老天没水照应。老辈人常说"谷要冻,麦要冷",冷得有底,来年才稳。

四时更替,自有秩序。重阳的晴、立冬的干,是自然提前递来的纸条,提醒人们谨慎看天,懂得提前预备,才盼得春和景明、仓满囤实的那一天。


总结:明日九九重阳节,今年属于"晚重阳"。老人常道:"不怕九九重阳淋,就怕九九重阳晴",虽未必句句皆准,却是古人从耕作中总结出的经验,也有几分依据。这类农谚言简意深,不妨理性参考,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