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不认错不道歉,还断供安世中国,中方3句话回应斩钉截铁

2025-11-06 20:07  头条

一封"断供信"使全球汽车产业链处于紧张状态。10月29日荷兰突击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并任命临时CEO斯蒂芬·蒂尔格,之后通知中国区要断供晶圆,称其不履约。消息一出,整个行业都为之震动,车企、供应商以及配套企业也都开始关注备货和交付的速度。

安世深嵌入汽车电子控制、传感器、功率器件等重要领域,头部车企长期订货,断供会使整车生产受到影响。荷方显然认为只要掌握阀门就可以使中国屈服,但是现实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晶圆代工基地,中芯国际、华虹等完全可以满足安世中国的需求,行业内也有不少可以合作替代的企业,"断不掉"才是底层图景。

德国《经济周刊》直言这是"少见的傻棋"。要想使供应链稳定而高效地运转,那么谁阻断了供应链,谁就会首先出现缺氧的情况。更不用说中国是荷兰半导体设备的大市场,设备商靠中国订单过活,这次的做法只会使自己置身于风口浪尖。中国区的应对就比较直接了。11月2日安世中国表示,成品及在制品库存已经建立,供应充足。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釜底抽薪的关键环节,短期没有影响,长期寻找替代方案,"卡脖子"的算盘被现实打碎,断供信的杀伤力大减。

荷方表现出强硬的态度,而中方则稳扎稳打地推进工作,先完成库存,再承接订单,然后与客户进行沟通,每一步都稳扎稳打,体现出产业链的韧性以及"自主可控"的能力。能自救,才能经得起风浪。

中美在釜山发出愿意就产业链及经贸合作达成共识的信号时,德国却表示"不希望中美决定技术未来",并计划拿出二十多亿欧元来替换境内中企的5G设备。钱是纳税人的,网络重构、运营调整、工期拉长,成本不是纸上的数字。中企设备所占比例也不小,真要动手的话就会拖慢数字化建设的速度,政治表达压倒了经济的结果。两件事逻辑相同,在美国"技术限制"的压力场中,荷兰接管、德国换设备,表面上看是维护安全,实际上是在站队。站队要付出代价,并且这些代价会被传递到产业和民生当中去。

欧洲所面临的困境不是选择的问题,而是结构性的问题。俄乌冲突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军工产能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弹药不足、库存见底就是生产线所面临的现实情况。2024年第一季度欧洲制造业PMI仍处在荣枯线下方,德国汽车产量下滑,不过中国的制造业正处在恢复和扩张的通道上,新能源、半导体行业的速度也在加快。差距越大,越会产生焦虑。

焦虑之下,动作容易变形,"公平竞争"赢不了的时候,就转而寻找规则之外的途径,把打压、限制、更换设备、断供塞进"安全"的口袋里。但是切断供给的话,车厂就会停产;更换设备的话,网络就会变慢;撕裂合作的话,订单就会重新分配。每一个动作都有对应的伤害点,不会出现无伤的情况。

部分欧洲政客仍然存有旧式的"殖民思想",对于非西方国家的反制没有心理准备。习惯做规则的制定者,而忽略了别人博弈的能力。中国稀土管制曾经让安世中国感到不适应,现在安世中国"备货稳供"也让人感到不适应。不重视中国反制以及供给主导权的变化,就会被新秩序所边缘化。从车主到工人,从设备厂家到运营商,民生的影响不能被忽视。一份断供令,车企重新安排产能,供应商重新商讨交期,下游重新计算成本,一个"换设备"的通知,运营支出增加,覆盖范围重新审视,用户体验受到影响。比起政治表态来,成本更具体也更痛。

中欧会不会走上"贸易战"的道路?风险是存在的。在全球产业链高度耦合的情况下,全面对撞两败俱伤,市场会转移、企业会自救、合作会另起炉灶。挡不住商业流动,也拦不住技术扩散。更为现实的是抑制"投机主义"的苗头。这次强接管和断供是第一次尝试。如果不加控制的话,其他国家就会仿效,规则就会被经常破坏,信任的基础就会崩塌。对策:企业把供应链多元化落到实处,抓住关键点,行业要建立一个公开、公平的纠纷解决机制,防止出现极端情况,政府要保持法制和契约精神,把短期的政治博弈挡在外面。

从大图景来看,中美发出合作信号,而欧洲却提高对抗姿态,这种不一致既有机会也有风险。希望脚踏实地开展合作的市场更具有吸引力,而被对抗所牵制的市场则会因为不确定性而失去动力。荷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自己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对华强硬,另一方面又成了中美对话的一个窗口。

商业要的是确定性,供应链要的是稳定性,消费者要的是可以预知的价格和服务。如果把上述要素绑在政治的马车上,一旦马车转弯,就会使众人失去平衡。回到商业秩序中来,守好规则,把事情做实,比任何"硬刚"都强。荷兰会不会回头、怎么找台阶目前还不能确定。但是安世中国先把"稳供"做好了,把局面推到更加可控的方向,争取到了时间,布局好了替代方案,也握住了谈判的主动权。把动作做实,把合作公开,把规则守住,比任何表演式的强硬都要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