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九年,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猝死。
赵匡胤三弟晋王赵光义一改中国历史父死子继的继承惯例,继位登基,后世称为宋太宗。
赵匡胤与赵光义本为同胞兄弟,两人励精图治,共同开创了北宋百年社稷基业。
赵匡胤与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晚年考虑到儿子之所以能有天下,是因为后周世宗柴荣临终把国事托付给幼子的缘故,于是郑重地告诫自己的儿子说:"汝百岁后,当传位给汝弟。"她不管儿子答应不答应,硬叫侍候在旁的宰相赵普记录下她这段话,作为遗嘱,装入金匮密藏起来,史称这一事件为"金匮之盟"。
坊间传言,宋太祖乃暴毙身亡,并推测赵光义有弑君之嫌,遂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奇案。
在太祖同太宗皇位交替的问题上,前有所谓"金匮之盟"的记载,后有所谓"斧声烛影"的传说,千百年来,人们都把它定作"千古之谜"。实质上,"金匮之盟"和"斧声烛影"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乍看起来,似乎二者都是不可解的"谜",其实并非"谜"。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以宋代周,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但却没能制止皇族内部的篡夺。因为他的弟弟赵光义,在后周时为供奉官,参与了陈桥兵变,成为太祖以下权位最高的叱咤风云的人物。赵光义在宋初的十多年里,羽翼渐丰,威望极高,以晋王府为中心,俨然构成一股庞大的盘根错节的政治力量。其时距离五代结束不远,赵光义是过来人,耳濡目染,深受五代政变余风的影响,逐渐由觊觎皇位发展为"取而代之"的趋势。
不过,在宋太宗继位后,不仅政治上励精图治,而且也善待先皇兄妻子儿女。
太宗封赏四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封赏太祖儿子赵德昭为永兴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封赏太祖儿子赵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其余宗室因年龄尚幼,未授予官职实权,但太宗均给予优待,太祖的弟弟和儿子并称皇子,女儿并称皇女,一时间皇室宗亲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