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韩最近那笔关税和投资的谈判,最后没谈成,协议直接推迟了,本来双方是这么打算的,美国把韩国进口商品的关税从25%降到15%。
韩国则要拿3500亿美元去美国投资,这开局听着像笔"双赢"的买卖,但真到抠细节的时候,全是问题。
谈判开局,承诺与现实差太远

特朗普之前还挺得意,说从日本企业那儿拿到了49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转头跟韩国谈的时候,一开始也放话"韩国准备好了,我也准备好了"。
本来大家还以为这事儿能顺顺利利定下来,结果后来才知道,美国财政部和商务部内部都没协调好。
这就有点像两个人约好吃饭,一个说"我到楼下了",结果另一个还在家找钥匙,根本没准备好,而且韩国这边也不是光等着降关税,他们有自己的小算盘。

本来想借着这次谈判,让美国松松关税,好让自家企业少交点钱,但没想到投资的事儿卡得这么死,最后协议只能推迟。
这种"口头乐观,实际拉胯"的谈判,在国际经贸里也常见,但美韩这次卡壳的点,比一般情况要复杂。
要知道,韩国企业去美国投资,不是一笔小数目,3500亿美元不是随便就能拿出来的,所以韩国才会提条件,不想全用现金,想掺点贷款和担保。

可美国这边不乐意,怕开了这个头,以后跟别的国家谈,人家都学韩国提条件,自己就没主动权了。
分歧核心,钱和利没谈拢
韩国的诉求其实挺实在的,除了投资不用全现金,他们还想跟美国搞个货币互换协议,稳定一下外汇市场,毕竟企业在海外投资,汇率波动太影响成本了。

另外,签证制度也想优化优化,员工来回跑能方便点,这些要求看着都挺合理,毕竟企业去海外投资,肯定希望环境越便利越好。
但美国的顾虑也不是没道理,他们怕这次轻易答应韩国,以后跟欧盟、日本再谈经贸的时候,那些国家也会拿"贷款担保""货币互换"来说事。
到时候美国就只能一步步让步,没法掌握谈判节奏了,之前美墨加协定谈判的时候,美国就因为怕"先例",拒绝了加拿大的特殊条款,这次对韩国,其实是一个逻辑。

双方官员的表态也能看出来这种僵持,韩国国家安全办公室的吴贤柱说,投资结构和利润分配没解决,会议没法达成协议,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则说"细节待敲定,离协议很近"。
这话听着有点矛盾,其实就是双方都不想先松口,又不想把话说死,搞不清他们是真的快谈成了,还是故意放话留余地,毕竟谈判桌上的话,真真假假难分辨。
前车之鉴,美国怕"开先例"

其实美韩之前谈经贸,就因为"先例"卡过壳,2018年修订美韩自贸协定时,美国就拒绝给韩国农产品关税减免的例外,理由就是怕别的国家跟着要优惠。
这次投资谈判,不过是把之前的顾虑又翻出来了,不光是对韩国,美国跟欧盟谈的时候也这样,2022年美欧钢铝关税谈判。
欧盟不想接受美国提的"国别配额",就是怕自己成了"先例",以后美国对其他国家也用这招,如此看来,"不做先例"已经成了美国经贸谈判的一条红线,谁碰谁容易卡壳。

还有特朗普从日本拿的4900亿美元投资承诺,看着数额大,实际落地的没多少,截至2024年,也就落地了2100亿左右。
这也难怪美国对韩国的投资条款这么谨慎,毕竟之前有过"承诺落空"的例子,现在想把细节抠得严一点,避免再出现"说了不算"的情况。
车企承压,高关税拖后腿

谈判卡壳,最难受的还是韩国的汽车企业,现代、起亚这些主流车企,出口到美国的汽车要交25%的关税,而日本、欧洲的车企只交15%。
这多出来的关税,最后都得算到车价里,韩国车在美国卖得就比别人贵,消费者自然会选更便宜的。
2023到2024年,现代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就下滑了1.2%,很显然,高关税直接削弱了韩国车的竞争力,长期这么下去,份额还得掉。

本来韩国指望这次谈判能把关税降下来,缓解车企的压力,结果协议推迟,车企只能继续扛着高成本。
更何况,韩国车企在美国的工厂还得雇人、搞生产,要是市场份额一直下滑,工厂的生产计划都得调整,甚至可能影响当地的就业。
这事儿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光是车企的事儿,还关系到美韩两国的产业合作,现在美韩双方都抱着谨慎的态度,谁也不想先让步。

但一直僵着也不是办法,毕竟双方都有需求,美国想要投资,韩国想要降关税,或许可以试试分阶段谈,先把关税降下来,投资的细节再慢慢磨,这样至少能先解决一部分问题。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双方都硬扛,毕竟经贸合作讲究的是互利共赢,要是因为几个细节卡死,最后耽误了双方的利益,那就太不划算了。
后续就看双方能不能找到平衡点,别让"先例"和"诉求"绊住了脚,早点把协议定下来才是正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