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公开拒统,大陆与国民党开门见山谈统一,萧旭岑回应6个字

2025-10-31 14:20  头条

以往,两岸之间的互动,即便是最高层级的,也总是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些框架性议题上打转。

对于"统一"这个终极目标,大家心照不宣,却很少有人会把它直接摆上谈判桌,尤其是与台湾的主要政党进行公开探讨。

这似乎成了一种默契:我可以为统一做万全准备,你也可以搞你的小动作,但我们都别把那层窗户纸捅破。

然而,就在最近,大陆方面亲手打破了这个默契。

国台办主任宋涛与到访的国民党副主席萧旭岑一行会面,谈话内容石破天惊--大陆方面不再满足于"反独",而是"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了希望两党能"共同促进国家统一"。

这不是一次试探,更不是一句客套话。

这是大陆方面在赖清德"520讲话"后一系列强硬表态和军事威慑的延续,是将"促统"从幕后推向台前的标志性一步。

赖清德当局对此的反应是意料之中的激烈,公开叫嚣要反对"推进统一"。

而夹在中间的国民党,其代表萧旭岑的回应,则显得意味深长,他用了六个字:"共创民族复兴"。

大陆战略定力与国民党路线之变

自2024年赖清德上台以来,其"新两国论"的论调已经彻底撕下了民进党当局伪装的善意。

大陆方面通过"联合利剑"系列演习,早已完成了军事上的封锁与控制演练,展示了"首战即终战"的绝对实力。

军事牌打完,政治牌和民心牌自然要跟上。

当赖清德当局铁了心要在"台独"的道路上狂奔时,大陆的战略也随之调整:既然和平统一的善意被你无视,那我就开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公开地、系统地推进统一进程。

选择国民党作为对话对象,更是深思熟虑。

郑丽文当选国民党新主席,这位以言辞犀利、立场"深蓝"著称的人物上台,本身就代表了国民党内部路线的重大调整。

在经历了多次选举挫败后,国民党内的一部分人似乎终于明白,在两岸论述上模糊不清、左右摇摆,最终只会两头不讨好。

与其被民进党扣上"亲中卖台"的帽子,不如索性擦亮自己"沟通两岸、维护和平"的招牌。

郑丽文提拔萧旭岑等人,正是这一路线转变的体现。

萧旭岑作为马英九时期的重要幕僚,频繁往来两岸,对大陆的政策和底线有着清晰的认知。

他此次大陆之行,名为"探路",实则是一次精准的政治对表。

当宋涛抛出"共同促进国家统一"这个议题时,萧旭岑没有像过去国民党高层那样用"一中各表"等话术来回避,而是巧妙地回应"共创民族复兴"。

这六个字堪称高明。

它既没有直接答应"马上统一",避免了在岛内引发政治波动;又在更高的"民族复兴"层面上与大陆的终极目标达成了契合。

这等于告诉大陆:我们认同大家是同一个民族,有着共同的未来愿景,在这个大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

这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选择。

国民党正在试图从"台独"的对立面,转向成为"统一"的参与者和协商者,以此在台湾政坛重新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大陆方面对此心领神会。

通过这场会面,大陆成功地向岛内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通往大陆的门是敞开的,但门票是"认同统一前景"。

支持"台独",面临的将是法律的追诉和军事的威慑;而愿意坐下来谈,则可以共享发展的红利和民族复兴的荣光。

赖清德的挣扎

大陆与国民党的这场公开互动,对赖清德而言,无异于一场政治上的"海啸"。

他公开宣称要反对"推进统一",这种看似强硬的表态,反而暴露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他所面临的绝境。

赖清德正走在一座危险的"独木桥"上。

桥的一端,是他的"台独"基本盘和来自外部势力的压力,这决定了他绝无可能在"统一"议题上有任何松口的余地,否则就是政治生命的终结。

他的"拒统"叫嚣,正是为了稳固这一端。

他必须表现出比任何人都要"勇武"的姿态,才能安抚那些深绿支持者的情绪。

然而,桥的另一端,是冷冰冰的军事现实和日益增长的岛内避战情绪。

马英九曾提出的"首战即终战",虽然被赖清德批判为"投降主义",但这个论述却像一个幽灵,时刻盘旋在台湾上空。

有趣的是,正如萧旭岑所反诘的,类似的观点也曾出现在蔡英文时期的防务智库报告中。

这说明,对于两岸悬殊的实力对比,台湾军方和研究机构有着清醒的认知。

这就造成了一个极其讽刺的局面:赖清德一边痛斥"首战即终战"是投降,要求军队为"台独"死战;一边却又不得不面对,一旦战事开启,台湾可能根本没有所谓"第二战"的残酷现实。

他出席黄埔百年校庆,试图拉拢被民进党长期打压的军方,高喊"敌我不分",却无法回答一个根本问题:为何要让台湾的军人为一场注定失败的"台独"幻想去牺牲?

他的处境非常尴尬。

一方面,他需要军队为他"保驾护航",以应对大陆日益增强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他的"台独"挑衅恰恰是导致军事风险飙升的根源。

他就像一个一边在船上拼命凿洞的人,一边又大声命令水手们堵上漏洞,并指责那些提醒他船会沉没的人是"投降派"。

大陆与国民党"开门见山谈统一",更是将赖清德推向了独木桥的边缘。

这使得"统一"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景,而是一个正在被具体讨论和推进的议程。

当岛内另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已经开始探讨"统一"的路径时,赖清德的"拒统"就显得格外苍白和孤立。

他不仅在两岸关系中被边缘化,在岛内也可能被越来越多的求和平、求发展的民众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