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银泰百货已私有化,外界难以窥得其财务状况,但根据阿里上述公告,收购及出售银泰百货的交易,阿里巴巴总计录得93亿元的亏损。
"阿里巴巴出售银泰百货,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经过数年的新零售布局后,线下实体零售业态的价值并未如预期般得到充分释放。或者说,在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新一轮价值回归过程中,阿里巴巴对其实体零售重资产运营的价值有了更为清晰的定位与认知。"TMT行业资深观察家、GKURC产经智库首席分析师丁少将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丁少将进一步提及,近年来电商行业的格局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及直播电商的迅速崛起,以及拼多多等新兴电商平台的快速壮大,均对传统电商巨头构成了显著冲击。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后者的基本业务,也促使它们必须采取更加聚焦的战略,收缩业务范围,以巩固其核心市场地位。
战略性收缩"新零售"?
在"抛售"银泰百货之后,一个疑问自然浮现在众人眼前:阿里接下来还会"放手"哪一个业务板块?
回溯至去年9月,阿里集团新任CEO吴泳铭上任后的第一封全员信中就提到,集团未来会围绕"用户为先、AI驱动"两大重心,对业务进行梳理,重塑业务战略优先级。随后,阿里经过持续调整,将核心主业聚焦到电商与云计算,同时启动了对非核心业务的一系列退出动作。
两个月后,阿里网络与杭州灏月达成多项股权转让协议,将居然之家、丽人丽妆、圆通速递、分众传媒、美凯龙、千方科技、美年健康等公司的股权悉数转让给对方。相关上市公司在公告股东变动时,普遍强调了"为实现阿里网络突出主业、非主业业务独立发展,各司其职,提高经营效益......"
今年2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在财报发布会上透露,非核心资产的剥离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24财年的前九个月,阿里已成功退出价值17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他同时指出,阿里资产负债表上仍有许多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这些并非核心业务,若退出也是合理做法,但考虑到当前有挑战的市场情况,尚需时间实现。
彼时,蔡崇信的这一番言论,在业界被广泛解读为阿里即将告别张勇时代所力推的"新零售"探索。
与银泰百货类似,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系阿里在"新零售战略"之下逐步收购而来。1996年黄明端与尹衍梁在中国台湾创立了大润发,次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2011年7月,大润发与欧尚合并以母公司高鑫零售为平台在香港上市。
2017年,阿里通过淘宝中国入股高鑫零售,斥资224亿港元直接和间接获得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成为后者的第二大股东。3年后,阿里再次通过淘宝中国斥资280亿港元收购吉鑫控股70.94%股权,对高鑫零售的持股比例升至72%,成为控股股东。
然而,今年9月,高鑫零售在港交所短暂停牌,公告披露接到私有化要约,市场传闻高瓴、德弘两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是潜在收购方。不过,直到目前该交易仍无实质性推进。
实际上,除了阿里,京东也在"抛售"线下商超资产。今年9月,名创优品公告称收购永辉超市两大股东香港牛奶公司和京东各自持有的21.1%、8.3%的股权,交易对价62.7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2024年3月与6月,京东已通过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系统两次减持永辉超市的股份,若将9月份向名创优品转让的股权计算在内,今年以来,京东通过这一系列操作累计套现最多可达23.48亿元。而回顾过往,京东为收购永辉超市10%股权所投入的成本超过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