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宇:把观众写进剧里,确实是参考了诡友们在第二季中对"方丈"的怀疑。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让创作者可以尽快地听到观众的声音,这种互动是我们的福气。但创作者会认真考虑剧情需要,而不是盲目地听从。
至于口碑,我当然很看重,但是恶评却并不在意,每个人都有正常表达的权力,如果是恶意的恶评也没有必要搭理。三十年风雨,我只记得住彩虹,我是个没心没肺的人,所以观众给我留言不用太小心,敞开心扉,直抒胸臆就好。
新潮观鱼:说到恶评,曾经在互联网圈层兴起了一股批评《娘道》的热潮,不知道当时您是否有所耳闻。近年来,这部剧在年轻人中的风评又有所回升,对于这种口碑的起伏,您是怎么看的?
郭靖宇:当然知道,对风评的回升也有关注。25年前我曾参与了央视版《笑傲江湖》的拍摄,当年豆瓣只打了5分,25年后已飙升至8.4分。有些作品是要作为历史记忆的,比如《娘道》,对当年的批评我虚心接受,也不想辩解,作品中角色的观念不代表创作者本人的观念,我相信观众批判的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其实这也是我们创作的初衷。很多年前刚入行的时候听过一件事,就是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强老师在《白毛女》演出现场险些被战士打了黑枪,我觉得《娘道》当年所经历的,大概是同样的事。

《娘道》虽然在播出时收视率创造佳绩,但也曾因为女主的台词被年轻群体认为"三观不正",但近年来这部剧在年轻群体中的风评回升,很多观众表示"看完原剧后发现导演的本意是批判重男轻女的思想"
新潮观鱼:我们知道,《唐诡》系列的故事是有很深的文化与历史基础的,近年来年轻观众的历史素养不断提高,很多不符合历史的"戏说"会被吐槽,您会不会感到一些创作上的压力?
郭靖宇:创作上的压力不是观众给的,是创作者应有的自觉。我们的编剧魏风华先生是唐史研究者,尤其对唐传奇、唐志怪建树颇深。创作本身就是要下功夫,写任何一个题材,涉及任何一个朝代,都要不遗余力地去研究,才能下笔,这是编剧要做的起码的功课。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故事,也是我们创作的初衷,这种压力对我来说是自我督促,我们自愿承担。
新潮观鱼:《唐诡》系列问世之初,很多人都看出了很多与曾经的经典剧《神探狄仁杰》的联系,这个系列在创作中是否受到了狄仁杰(电影、电视剧)的启发?当下长剧市场不复当年火爆,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会把当年电视台时期的经典长剧翻出来反复回味,目前您的公司也在布局短剧,这是否意味着您作为长剧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认为短剧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