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腊旺季遇猪价下跌,生猪、猪肉价格持续走低,年内还能反弹吗?

"往年这时候,腌腊肉、灌香肠的都开始囤肉了,猪价早该涨了,今年怎么还在跌?"进入11月,传统腌腊消费旺季如期而至,但生猪和猪肉价格却延续震荡下行态势,让养殖户忧心忡忡,消费者也满心疑惑。一边是刚需消费启动,一边是价格持续承压,年内猪价究竟能否迎来反弹行情?答案藏在供需博弈与政策调控的多重逻辑里。
一、旺季不旺!猪价下跌的核心原因何在?
今年以来,生猪市场始终难逃"跌多涨少"的魔咒,即便腌腊旺季开启,价格依然缺乏上涨动力,核心症结在于供需两端的失衡:
- 供应端压力持续释放: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35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5%,叠加养殖技术提升带来的出栏效率提高,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1.8%,猪肉产量同比增3.0%,市场供应始终处于充裕状态 。10月能繁母猪存栏虽降至3990万头,步入政策合理区间,但产能去化的效果传导至商品猪供应仍需时间滞后 。
- 消费端提振不及预期:国庆、中秋节日消费未能有效拉动猪肉需求,而禽肉、鸡蛋等替代产品价格处于历史低位,进一步分流了猪肉消费需求 。尽管11月后腌腊需求逐步启动,但短期内仍难以完全消化过剩产能,消费回暖节奏偏缓。
- 恐慌性出栏加剧波动:9月猪粮比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行业进入亏损区间,部分养殖户因资金压力选择"割肉"出栏,甚至提前抛售未达标准体重的生猪,阶段性放大了价格跌幅 。

二、年内反弹可期?大概率是"温和回暖"而非"大幅上涨"
综合供需变化与政策导向,年内猪价出现大幅反弹的可能性较低,但"先抑后扬"的温和回暖态势已现端倪:
- 需求端旺季支撑渐显:随着气温持续下降,南方腌腊、北方年货备货等季节性消费将进入峰值期,这是全年猪肉消费的核心窗口期,有望有效消化市场库存,为价格提供基础支撑 。从历史规律看,11月中下旬至12月,腌腊需求集中释放往往会带动猪价阶段性回升。
- 供应端压力逐步缓解:前期集中出栏与大猪存栏下降,叠加二次育肥热度降温,四季度生猪出栏节奏趋于平稳,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有所改善 。同时,猪肉进口量同比减少,也对国内价格形成一定支撑 。
- 政策与市场形成合力:6月以来,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多次出台产能调控措施,引导头部企业控制产能,10月能繁母猪存栏降至合理区间,标志着产能去化取得成效 。10月下旬以来,全国生猪价格已连续两周上涨,12个省市呈现回升态势,释放出市场触底回暖的积极信号 。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当前行业仍处于产能去化的磨底阶段,能繁母猪存栏虽进入合理区间,但养殖亏损状态尚未根本改变,叠加消费复苏力度有限,年内猪价反弹空间将受到约束,大概率呈现"温和回升、震荡上行"的格局,难以出现报复性上涨。

三、养殖户与消费者该如何应对?
- 养殖户:控成本、顺周期,避免盲目赌市:建议精准把控出栏节奏,避免恐慌性抛售或盲目压栏,根据自身资金状况淘汰低效能母猪,聚焦成本管控,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升养殖效率降低损失。同时关注政策动态与腌腊需求释放进度,不逆势扩张,耐心等待市场企稳。
- 消费者:按需囤肉、理性采购:当前猪肉价格处于低位,对于有腌腊需求的消费者,可根据实际需求分批采购,既享受低价红利,又避免囤货过多导致变质;日常消费无需过度囤积,猪肉价格短期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按需购买更划算。
结语
腌腊旺季遭遇猪价下跌,本质是生猪行业产能调整与消费复苏不同步导致的阶段性矛盾。随着季节性需求持续释放、产能去化效果逐步显现,年内猪价有望迎来温和反弹,但大幅上涨的动力不足。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场调整既是压力也是契机,通过产能优化与成本管控,将推动生猪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理性看待周期波动、顺势而为,才是应对当前市场格局的最佳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