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反华?28国闭门会谈,联手审判中国,美国突然给了欧盟一巴掌

2025-11-27 10:39  头条

华盛顿西南一栋旧行政楼里,灯光持续到凌晨。桌面只有薄薄几页文件,却暗藏三层博弈:钢铝税、数字规则、对华态度。欧盟代表本来希望先谈第一层--把特朗普时代那笔50%高税取消或至少缩窄。今年八月美国把高税范围又扩到四百多种含钢铝部件,欧洲冶炼厂眼看利润被蚕食,只能向布鲁塞尔喊痛。于是欧盟带着"协议精神被破坏"的理由飞来,试图重谈。

结果,美国一句"姿态不是筹码"直接打碎幻想。 欧盟掏出的筹码很直白:承诺在对华问题上与美国同调,包括技术审查、供应链"去风险"、减少中国产能流向欧洲等。美方却明确:站队中国议题是你欧盟应尽义务,钢铝税是我们要价,两回事。

欧方代表当场面色凝固,会议记录员甚至停笔了几秒。卢特尼克随后亮出第二张牌:想讨论关税,先把数字监管标准"对齐"。欧盟《数字服务法》《数据法》给美国平台设置了合规门槛;美国认为这限制了"创新"与"投资"。华盛顿要用一套跨领域交换--在欧洲放宽数据管控,换取白宫考虑下调钢铝关税。

谢夫乔维奇回击:"监管权是欧盟主权,不会用来抵税。" 话虽硬,但会后私下流出的纪要显示,欧盟内部已同意"评估规则的灵活实施空间"。本质是:能否在不改法的前提下,以执行细则送一点便利,换取美方象征性让步。

美国顺势抛出诱饵:"做得到,未来十年或有一万亿美元新资本进入欧洲数字行业。" 金额惊人,却没时间表、没法律约束,只剩白纸黑字的愿景。欧洲议员私下吐槽:"听起来像华尔街招募新客户的路演。"

第三条暗线是中国。闭门会前,欧洲理事会刚泄露一份草案,建议将对华免税钢配额削半,超额部分加征50%关税。有人以为这能取悦美国,现实却相反。白宫团队根本不理会这些"附带礼物";在他们看来,欧盟只是在做本该做的事。华盛顿要的是真金白银的市场准入,不是政治口号的复读。

欧洲钢协当晚发布评论称,若不解决关税问题,预计明年对美出口量将跌三成,数万岗位受威胁。与此放松数字规则则可能削弱欧盟在隐私、反垄断上的长期防线。两难情形,由此成型。

再看美国算盘:一颗子弹,两只猎物。对华保持高压,逼欧盟跟;对欧施压关税,逼其在数字规则上放弃自主。越是把盟友推向角落,回旋空间越小,最终美国成了唯一的价码制定者。

欧盟原本想利用中欧经贸体量作为杠杆。中方连续多年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每日货物流通额超过23亿欧元。若欧方坚持相对中立,本可拿这份市场体量与美国谈条件。但现在布鲁塞尔把"对抗中国"列为敲门砖,市场杠杆瞬间失效--自己先削弱了谈判资本。

这场闭门会至少留下三条清晰脉络:

一,美方拒绝让"反华"转换成钢铝减税,政治姿态无法抵消经济利益。

二,钢铝关税被与数字监管捆绑,谈判被迫跨域,欧盟必须在制造业与数据主权之间二选一。

三,欧盟内部对于"监管自主"口号与产业现实出现裂缝,未来几个月可能出现执行细则层面的"柔化"。

欧洲钢厂现在只能寄望两件事:一是欧盟能顶住压力,维护15%基准税率的原版承诺;二是中国、东南亚、南美市场的订单填补美国空缺。然而若欧盟继续对华加税,第二条路又会变窄。

华盛顿也面临考验。若欧盟最终妥协,数字规则空洞化,美国平台固然受益,但欧洲公众对隐私价值的接受度尚未可知。若欧盟没妥协,美方是否真敢长年维持50%惩罚性关税--这对美国建筑、汽车等行业同样是成本负担。

未来的转折点或许落在明年春季。欧盟议会会有新一轮数字法规审查,美国同时进入大选季。两边政治噪音会盖过技术细节,任何让步都可能被舆论放大。在此期间,钢铝关税极可能继续"高悬",成为华盛顿手里最方便的杠杆。

对中国来说,局面并非纯粹负面。美欧若在对华供应链上持续收紧,部分欧洲企业或转而考虑在华深耕本地市场,以对冲双边壁垒上升的风险。北京需要做的,是保持沟通接口畅通,提供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让"合作可得利"的信号始终可见。

结局如何?只看一句老话:把朋友当筹码,最终会发现筹码总归更便宜。钢铝税仅是序章,更大的价格在规则里。谁想用姿态买折扣,最后很可能只拿到一张空头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