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保障校园食品安全?校园食品安全监管迎全链条升级(3)

2025-09-19 10:41  中国城市报

"以往每天录入菜品单都需要1-2个小时,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出现输入差错,查找以往记录还容易出现单据丢失的问题。"湖南长沙厚勇食品有限公司是豆制品供货商,主要供货给湖南省几所高校。其负责人张宏成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依托数智化食安平台,实现了科技守护食品安全供应链。在供货商系统操作页面,有销售单、总汇单、配货单、随行验货单等不同数据,管理人员用手机就可以实时查询今日运营情况。

河南师范大学后勤处副处长赵胜杰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学校一旦出现疑似食源性问题,手工台账追溯效率低、耗时长;现在通过数智化食堂后勤系统,几分钟内就能锁定问题食材的供应商、批次、入库时间、加工人员等信息,为快速处置提供了强大支持。全流程电子化记录,任何食材、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能快速精准溯源,师生就餐安全感明显增强。

另外,赵胜杰介绍,通过系统计算每批次食材成本,结合销售数据,可精确核算单菜成本、毛利率,辅助食堂定价和成本控制。使用后,成本核算误差率从过去的5%以上降至1%以内。

今年6月,北京勤务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食品安全数字化、智能化后勤保障系统获得2024-2025年度全国食品安全创新经典案例奖项,并入选中国工商出版社发布的《食品安全创新案例集(2024)》。目前,该系统已在清华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200余家学校及办公机构展开应用。

谈及研发数智化系统的初衷,勤务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国华向中国城市报记者坦言,创新是动力,安全是底线,普惠是追求。"在了解到学校食品安全的堵点、痛点后,我们耗时8年研发这套系统,希望能通过全链条透明化、过程管控智能化、数据分析精准化、风险预警前置化,助力学校等单位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食堂管理效率和规范性,降低运营成本。"

全链条可溯可控

从"人防"向"智防"转变

过去,传统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往往依赖人工抽检与纸质记录,存在覆盖面窄、时效性差等弊端。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涉事方往往互相推诿,责任难以明晰,导致追责困难重重。这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及合法权益,也影响了社会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今年1月,国务院食安办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其中强调,学校校长(园长)为校园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需压实属地管理责任,以及市场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健全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通过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管理责任、监管责任和社会责任,构建加强校园食品工作的制度机制。

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出台,提出了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等要求。

在法律法规指导下,数智化食品安全后勤平台为食品安全监管方提供助力,通过AI视觉识别、物联网传感器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构建全天候的智能监控和溯源网络,维护校园食品安全。

"传统食品安全多为事后监管,而人工智能(AI)可以对校园食堂全链条进行溯源和监管,能够提前发现并解决安全问题,通过溯源系统快速锁定问题批次并启动召回,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以此保障校园食品安全。"蒋国华表示,校园食堂的数智化后勤系统升级转型,绝非简单地将纸质记录单替换为电子档案,而是通过食品安全全链条的应用和监管,重新定义安全、效率和教育的边界。

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访了解到,借助数智化食堂管理系统,我国正在形成"全链条可追溯、全过程可监督、全社会可参与"的食品安全治理全新格局,校园食品安全系统正在逐步打破传统依赖人力监管的局限,从"人防"向"智防"跨越转变,让"校园餐"成为师生、家长都点赞的"放心餐"和"幸福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