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在周、召二公的辅助下,任用贤臣召虎、尹吉甫、仲山甫等人,恢复"成康之治"时代的各种政策,使国家俨然呈现中兴的局面。周宣王始终认为,自己要成为周成王、周康王那样的人。
对待那些反对分子,周宣王是从来不会手软的,比如,周宣王打过戎狄,打过楚国,还打过至亲的鲁国,这场场战争,都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周宣王过于强势。
政治上,周宣王重视周礼,把历代警示之语镌刻在庙堂之上,时时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明君;军事上,周宣王对待戎狄部族,从不会纵容,只要有忤逆的事情发生,就会御驾亲征;国家上,周宣王重视对人口的管制,曾经在边境之地统计人口和土地。整个国家的管理似乎都处在井井有条的格局之中。
可是,周宣王在位三十多年后,发生了一件大事情,所谓的"败绩于千亩",也就是被姜戎打败而后,周宣王的复兴大业就成了梦幻泡影。
那一年,周宣王在率领败军回归王城的时候,国中就出现了很多谣言。街头巷尾有很多小孩子唱歌"月将升,日将没;桑弓箕袋,几亡周国",小孩子不懂事,但周宣王有上大夫杜伯,杜伯当然懂得这句歌谣的意思,说的就是周王朝灭亡的征兆。为了彻底逃离这些困扰着周宣王的歌谣,周宣王根本不顾及杜伯的善意劝谏,因为歌谣中提到了弓矢,他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弓矢,为此,还杀掉了一个卖弓矢的女人,同时,把知悉内情的杜伯也给杀掉了,这就开了杀贤臣的先例,是国家衰亡的一种预兆。
就在这个时候,王宫中出现了怪异事情,整个后宫之中,人心惴惴不安,都在议论着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