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钢丝的李在明:韩国对美日说“需要”,对中国说“想要”的平衡术

2025-08-26 09:36  头条

韩国总统李在明打破传统,首访选择日本后再赴美国,并同步派遣特使团访华。这一连串动作引发全球热议,背后折射出韩国在中美博弈与地缘政治中的精密"平衡术"。李在明以"破惯例"行程为棋,在历史矛盾、现实利益与大国夹缝间寻找生存之道,而中国始终是其战略考量的关键变量。

一、首访日本:为访美"铺路",应对"特朗普风险"

李在明先访日本的核心逻辑,在于"以日促美,以日制美"。韩日关系因历史问题长期紧绷,却是美国推动三边同盟的"痛点"。李在明通过主动修复与石破茂的关系,向美国传递信号:韩国正落实美方期待,为访美营造"联盟团结"氛围,同时积累对美谈判筹码。分析指出,此举旨在提前摸底美国在贸易、安保等议题上的态度,应对特朗普可能带来的关税施压、驻军费用要求及安全承诺模糊化。韩日联手应对"特朗普风险",成为双方合作的现实驱动。

二、历史与现实的博弈:韩日合作的"冰层下升温"

尽管慰安妇等问题在韩国国内引发强烈情绪,李在明仍选择务实突破。经济与安全压力迫使韩国在历史矛盾与现实利益间寻求妥协:半导体、汽车等支柱产业对日本技术依赖深重;面对朝鲜核威胁,韩日情报共享与安保协作被视为"必要选项"。李在明强调"管理好与朝鲜、中国、俄罗斯的关系",显露其平衡思维--韩日合作不等于背叛历史,而是为韩国争取更大安全空间。

三、特使团访华:平衡术下的"战略对冲"

李在明未首访中国,却同步派出高规格特使团(含前国会议长朴炳锡及"中国通"议员),借中韩建交33周年传递信号。此举意在:

1. 对冲美国压力:避免因深化美日同盟被贴上"亲美反华"标签;

2. 维护经济纽带:中韩贸易额庞大,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务实合作不可或缺;

3. 防止关系疏离:在朝核、台海等敏感议题上,保持与中方沟通渠道,避免战略误判。

李在明的对华态度亦与前任形成对比:他公开谴责国内极端反华示威,反对追加部署萨德,展现"不选边"的模糊战略,力求在夹缝中生存。

四、深层逻辑:韩国的"生存智慧"与挑战

李在明的"平衡术"本质是在大国博弈中避免被牺牲:

- 外部:特朗普步步紧逼,要求韩国增加防务开支、介入台海冲突,驻韩美军部署调整威胁韩国自主性;

- 内部: 保守派与民意撕裂,历史问题与现实利益交织缠绕。

韩国的策略是:以美日韩同盟确保安全,以中韩合作稳固经济,在博弈中积累筹码。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所言:"若不在餐桌上,便可能在菜单上。" 李在明试图通过主动外交,让韩国成为"桌上玩家"。

五、争议与未来:韩国的"平衡术"能走多远?

李在明的操作引发激烈争议:

- 支持者视其为外交突破,认为务实外交维护了韩国利益;

- 反对者担忧历史正义被牺牲,或对华妥协可能削弱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