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已经在推动高风险人群加强免疫接种,包括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等。如果你属于这些人群,请不要犹豫。
"疫苗是盾,不是墙。"它不是绝对防护,但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
症状变了?别再拿"发烧"当唯一标准
有些人以为,不发烧就不是新冠。这种想法太过时了。现在的新冠感染,症状越来越"狡猾"了。你可能只是喉咙干、头有点晕,甚至只是乏力几天,不一定发烧,也可能是感染。
医生最怕的就是"低警觉",特别是一些基础病患者,往往把感染早期症状当作"老毛病发作",结果耽误了就诊时机。
我曾经接诊一位70岁的糖尿病患者,自述"这几天血糖总控制不好",后来才发现其实是感染了新冠。病毒可能通过炎症反应影响血糖水平,这种"曲线提示"反而更危险。
不要用"传统经验"来判断新冠。任何不明原因的不适,都值得多留一个心眼。
你以为"阳过一次"就有免疫了?真不是那么回事
这大概是最常见的误区之一:很多人以为感染过一次,就"毕业"了。其实不然。你可能听说过,"同一个人阳了三次"。这不是个例,而是现实。
原因在于病毒不断变异,你上次感染产生的抗体,可能对新毒株不那么有效了。就像你手机的软件更新,如果不及时,系统迟早会"卡死"。
还有一种情况是"免疫逃逸",也就是说,病毒通过变化结构,躲开了你身体里的"旧识别码"。这就像你换了发型,朋友一时间都认不出你。病毒也是这么干的,所以再次感染不是稀奇事,而是常态。
"阳过"不是护身符,更不是免死金牌。
你以为这是"最后一波"?其实是"常态化的开始"
我们要接受一个现实:新冠不会彻底消失,它会像流感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在用"疫情初期"的思维去对待它。
新冠的未来,可能还有波动,但它的威胁不再是"未知",而是"被低估"。我们要做的,不是回到恐慌,而是进入常态。生活照旧,防护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