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历史上最搞笑的政变:皇子带着十几个宦官,就能成功夺权登基(2)

2025-06-15 17:02  搜狐

但其实吧,后来的事情发展,并不像阎太后预想的那么顺畅。反倒是,好多士族官员还是不买她的单。虽说表面上尊称她为太后,可真到办事儿的时候,谁也不听她的!

说白了,阎太后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她手里的权力不够稳当,根基太薄弱了。

在阎太后掌权之前,东汉其实已经有好几位太后当过家做主了。就拿阎太后的前一任邓绥太后来说吧,她掌权掌了足足十六年,甚至还自称为"女君"。那时候,她下命令都不用什么诏书,直接用懿旨,还自称"朕"。说实话,她离直接当皇帝就差那么一点点了。在那漫长的十几年时光里,大臣们也都认邓绥这个地位,都愿意听她的话。

可到了阎太后掌权那会儿,一切都变了样。

跟以前的邓绥比起来,阎太后那手段,真的差了一大截。

要说管理国家或玩转政治这套把戏,邓太后那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相比之下,阎皇后顶多就是个新手小白。整个东汉王朝,就算权力交到了阎皇后手里,她也压根不知道怎么去摆弄!特别是那些大臣们不配合,一个个懒洋洋的,好多国家大事,阎皇后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咋解决。

这事儿还没说到点子上,最关键的问题,其实是他们俩的家庭背景差别太大了!

在东汉那会儿,有好几位太后都曾掌过权,而且还掌了挺长时间。不过呢,除了阎太后,这些太后们都有个相似之处。啥相似呢?就是她们的家族都是东汉一开始打下江山的大功臣家族,要么就是在刘秀当皇帝那会儿立了大功,能够和刘秀家族联姻结亲。

说白了,就是这些太后啊,或者她们的亲戚啥的,身体里都流着一丁点儿刘秀的血。

要是把东汉想象成一家公司的话,刘秀就好比是这家公司的老总,一手创办了它。刘秀他们家呢,就像是手里握着这家公司最多的股票,能直接说了算的大股东。不过,除了他们,还有一些开国时候立下大功的家族,好比说后来掌了好长时间权的那几位太后的娘家,这些家族也都有公司的一些老股份。

另外,由于她们家族和刘秀家族一直以来都有联姻的传统,所以她们手里的股份很难被拿走,也不太可能被完全排除在外。

这样一来,那些皇帝的亲戚们,通常就成了一股不能小看的政治势力。而且,经过好多年的生儿育女,他们的家族一般都变得特别大,人丁兴旺得很。

这等于说,要是哪家有个女子当上太后,还握上了大权,那这家的人,加上那些亲朋好友,立马就能填满东汉好多重要的官位,织成一张大大的权力网,把国家给牢牢攥在手里。

不过阎太后那边势力不行。

阎太后的老祖宗们,其实并不是东汉打天下时那些响当当的大人物。她能一步步往上爬,最关键的是靠了她的一位远房姑奶奶。这位姑奶奶运气挺好,嫁给了汉明帝,成了妃子,算是跟皇宫沾上了边。后来,到了邓绥掌权那会儿,邓绥不想给汉安帝找个太厉害的皇后,这样一来,机会就落到了阎太后头上,让她当上了皇后。

因此,现在的阎家,表面上看像是把大权都攥在手里了。可实际上呢,阎家就那么丁点儿人,能用的就更是屈指可数。就算阎太后心里头想着要多安排些自家亲戚进去,可家里头也实在没那么多人给她安排啊!

那时候,阎家能指望上的人,也就阎太后那四个亲兄弟了:老大阎显,老二阎景,老三阎耀,还有老四阎晏。这哥儿四个,一个管着汉朝的兵马大权,一个守着皇宫的卫队,一个看着城里的守卫,最后一个则管着京城里的金吾卫。

阎家那时候手握着京城军队的大权,所以嘛,他们能短时间里把局势稳住。不过话说回来,阎家四兄弟手底下那些京城军队的校尉啊、队长啥的,还有那些中层将领,其实全都是各大世家大族派来的人。

这些中层的军官们,因为体制上的无奈,只能先跟着阎家四兄弟的意思走。但说实话,他们心里头,对阎家这几个人是一点也看不上。

有人可能会这么想:阎家现在手握大权,那他们何不慢慢来,跟那些士族官员搞好关系呢。只要掌权久了,肯定能培养出一大帮自己的人,到时候整个国家不就稳稳当当地在他们手里了吗。就像以前那个霍光家族,他们也是这么一步步来的。

那时候的阎家,起初也是打算这么做的。

不过话说回来,后来连着出了三档子事儿,硬是把阎家的全盘打算给搅黄了。

第一件事儿,就是说咱们得整理整理身边的朋友圈,把关系理清楚。

以前,阎太后之所以能鼓动汉安帝废掉太子,还瞒着大家皇帝去世的事儿,不光是因为她自己是皇后,更重要的是,她和那时候宫里那些有权有势的宦官们联手合作了,成了政治上的铁杆伙伴。

可没想到,阎太后一上台,立马就翻脸不认人了,对她那些宦官伙伴下了狠手。那时候,宦官里权势最大的中常侍樊丰,阎太后二话不说,直接让人给逮了,接着就处决了。

可能阎太后觉得自己现在已经把大权紧紧攥在手里了,不用再有人跟她分权,那些宦官盟友也没用了。于是,阎太后在收拾这些宦官时,手段特别狠。只有那些老老实实听阎太后的话,一点反对念头都不敢有的宦官,才没被除掉。

这种在背后给伙伴捅刀子的做法,虽说让阎太后在短时间里一手遮天。但与此同时,阎太后和阎家也因此失去了不少宦官的站队。这事儿,说白了,就是给后来的西钟事变悄悄铺了条路。

第二件麻烦事儿,就是没能成功地把那些大家族拉到手。

其实,打从阎太后上位那天起,就连当皇后那会儿,她就一直在想办法跟那些有地位的士族大臣套近乎,就想让他们站自己这边。

不过呢,真正肯给阎家面子的士族,实在是少之又少。就算有那么一两个士族,胆敢站出来表明立场,也会立刻遭到其他士族官员们的集体排挤。

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说白了,就是因为那些士族当官的,从心底里看不起阎家!

咱们拿袁绍他们家来举个例子,就是那个后来出了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虽然到那时候他们还没做到四世三公那么厉害,但也已经有'两世三公'的辉煌了。你要是把东汉想象成一家公司,那汝南袁氏就像是公司里的'资深员工'。他们家虽然没拿到公司的初创股份,但老祖宗有两代人,不是当过公司的老大,就是管钱的二把手。

在袁家人看来,阎家老祖宗那会儿,别说高层管理者了,连中层干部都勉强算上。他们家也没啥股份在手。就是靠着家里姑娘嫁了个好人家,再加上现任董事长突然离世,这么一来二去的,他们竟然机缘巧合地掌握了公司的大权。

像阎家这样的背景,怎么能让像汝南袁氏那样的大户人家心服口服呢?

可能有人会想,当真正的好处摆在眼前时,那些士族自视甚高的架子,根本就不算什么。只要阎太后能给出一个让人心动的条件,像汝南袁氏这样的士族大家族,肯定也会动心,愿意妥协。

可话说回来,现在的阎太后,她手里有没有能让袁家动心的筹码呢?

阎太后她家呢,本来就一股股份都没有,所以嘛,想给袁家分点股份也是不可能的。说到公司最上面的那个位子,阎家为了能把权力抓在手里,肯定也不会轻易放手。就算咱们退一万步去想,要想让袁家这种大家族动心,那至少得给他们一个像三公那样高的职位才行。但话说回来,阎太后她真敢这么随便就把这个位子给出去了吗?

搞定袁家这一个家族,就已经费了好大劲。那要是碰上东汉各地那上百个差不多情况的地方大佬和有钱有势的家族,阎太后哪有可能都搞得定啊?

说起来,阎太后掌权那会儿,也想过在这块儿做点文章。于是乎,她一出手,东汉的三公位置,几乎全换人了。可问题是,这么一来,也就那么几个高层士族官员得了甜头。绝大多数的地方士族,压根儿就不认阎家的账。

这事儿,让阎家的权力结构直接变成了没源头的活水,站不住脚了。

对中下层当官的来说,他们的权力大都是上头给的。只要上面有人罩着你,你干啥都对。可阎太后不一样,她处在最高位,权力是从下面来的。要是下面没人挺她,她凭啥管国家呢?

当然,要是仅仅碰上这两件突发事儿,阎太后其实也能挺过去。只要时间足够长,她也能一点点地应付过来。

然后呢,又出了第三档子事儿,这事儿直接把阎太后给难住了,她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第三件事,说的是刘懿去世的事儿。

说白了,那个阎太后扶上皇位的刘懿,只坐了八个月龙椅,也跟着去世了。

刘懿一咽气,阎太后和阎家立刻就慌了神。刘懿这一走,阎太后掌权这事儿就显得不太站得住脚了。而且,宫里的那些宦官,也不是都向着阎太后。所以说,就算阎太后想瞒着这事儿,也没那个本事。

刘懿去世后,阎太后立马封锁了消息,并且赶紧派人去各地找刘氏宗亲的孩子来京城,打算赶紧选个新皇帝。不过,宫里的好多宦官都不再支持她了,所以刘懿去世这事儿,没多久就传得满城风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