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在这个要紧的关头,东汉都城那边,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因为皇上不在了,皇位空了出来,没人能坐上那个位置,所以阎太后还能继续管着国家大事。不过话说回来,阎家手里头没啥实权,整个家族就像是飘在空中的楼一样,不稳当。
再说那个之前被废掉的太子刘保,他现在还在京城里头呢。有不少当官的世家大族,现在都铁了心觉得,刘保接下来才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按道理讲,这皇位本来就该是他的!
就在那样的情形下,这场充满戏剧张力的权力更迭,真的上演了。
刘保之前被废掉以后,就换了个头衔,变成了"济阴王"。但因为他年纪太小,妈妈也不在了,所以没法跑到封地去。他就只能待在京城。阎太后掌权以后呢,就直接把他关在了皇宫里的德阳殿西钟楼,不让他随便出来。
那时候,刘保旁边就只有一位奶妈在照顾他,这位奶妈的名字叫做宋娥。
根据历史资料的描述,宋娥大概不是来自什么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她很可能就是个普通老百姓,说不定家里条件还挺差,后来就去给刘保当奶妈了。像她这样的人,以前根本不会有人多瞧她一眼,就连那个阎太后,也没把她太当回事。
就在这紧要关头,那位奶妈宋娥,可真是立了大功,硬是把历史的走向给扭转了过来。
那时候,刘保被看管得紧紧的,想出去透透气都难。可巧的是,他的乳娘宋娥还能跟外面通通气儿,所以刘懿去世的风声,她很快就知道了。知道了这事儿后,宋娥没犹豫,立马去找了几个自己平时挺熟的宦官。这些宦官啊,都是在之前那场大风波里捡回一条命的,心里头对阎家那是一肚子怨气。
这里面,带头的那个太监,是中常侍孙程。
孙程这位中常侍,在后宫里头,其实官职不算大。不过呢,这职位挺特别。东汉那时候后宫的管理体系里,有些中常侍,他们是宦官但也是能舞刀弄枪的武士。别看他们是宦官,在皇宫里头,他们是可以合法带着武器的!
这事儿真的挺重要的。
要不是因为有孙程这个人,那以后啊,就算有人想站边刘保,他们在皇宫里头想找把趁手的兵器都难。
孙程一露面后,没过多久,就有另外十多个宦官陆陆续续地靠了过来。最后,一共十九个宦官,以孙程为头儿,在刘保待着的西钟楼底下,每人割下一块衣袖当誓言,打算一起把刘保推上皇位。
那么说,有了这十九个太监的保驾护航,当时只有十岁的刘保小朋友,总算是从西钟楼里头出来了。至于那些原本在西钟楼盯着刘保的太监嘛,肯定就被处理掉了。
后来,刘保在那十九个太监的掩护下,飞快地往皇宫外面冲。这次政变能不能成,主要就看能不能顺利逃出皇宫。只要能跑到外面,找到那些大臣,按照当时的情况,大臣们肯定会立马拥立刘保当皇帝。这样一来,政变就算是到手了。
但后来,刘保要怎么带着那十九个太监,成功逃出皇宫,这可真是个大挑战。你想啊,刘懿死了以后,阎太后立马就把皇宫给封死了,还派了好多军队,把皇宫围得跟铁桶一样。就凭这十九个太监,想去跟那些军队斗,那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没门儿的事儿。
就在那会儿,发生了挺具有讽刺意味的一幕。
说白了,刘保逃出西钟楼后,头一件事就是领着那帮宦官,直奔阎太后呆的崇德殿。那时候,阎太后还没回过神来,手底下的兵也不敢随便动手。因此,这十九个宦官立马动手,把守在外头管事的几个宦官给干掉了,这样一来,场面就被他们给稳住了。
接着,刘保领着那帮人,气势汹汹地就往云台宫闯,一边还吩咐手下快去把朝廷里的大臣们都叫来。
阎太后那边一听说刘保跑了,就知道追不上了。后来呢,她听了哥哥的主意,干脆就把外面的军队叫进了宫里,想拦住刘保他们。
可就在这时候,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人物登场了。
有这么一个人,他叫冯诗。历史上没有详细记录他是干啥的,这个名字在历史资料里头也就露脸了一回。
那时候,大家都知道阎太后让军队进宫,是冯诗带的头。可没想到,冯诗接到阎太后的命令后,没去追刘保他们,而是一出门,就把阎太后派来的太监给干掉了!
后来吧,冯诗压根就没带兵去帮刘保,他直接领着队伍回军营待着去了,哪边也不站队。所以后来刘保当上皇帝后,也就没给他啥奖赏,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结果是这样的,冯诗没能抓住那个可以让他名字永远留在历史上的大好机会。不过话说回来,他这一回撤,反倒一下子改变了整个大局。
冯诗带着兵马离开后,阎太后没别的办法,只好派她的另一个兄弟阎景亲自出马,跑到宫外去召集兵马。可这样一来,刘保就得到了宝贵的时间,能顺利赶到云台宫,和那些有权有势的大臣们见面。
后来,等刘保逃跑的事儿传得满城风雨时,第二个重要人物就露面了。这家伙叫郭震,那时候他是尚书,手底下管着一部分羽林军呢。
到了紧要关头,刘保一到云台宫,阎景就领着大队人马追上来了。就在这火烧眉毛的时刻,郭震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他只带着一小队羽林军,坚决支持刘保。
后来,郭震带着他的人,在一片混乱中逮住了阎景,这才让局势暂时安稳下来,他们很快就掌握了云台宫周围的控制权。与此同时,那些听到风声的大臣们,也都火急火燎地赶来拜见刘保。
到现在,事情已经成定局了。
大臣们一见到刘保,立马就推他当上了皇帝。而那些城里的军队呢,因为京城的那些中下层军官,大多数都是各大士族出身,根本不理会闫家那一套。所以啊,没过多久,刘保就让他的那十九个宦官手下,飞快地把整个京城的守军都给控制住了!
等阎太后收到风声那会儿,外面的世界早已天翻地覆。京城里的军队,阎家已经完全指挥不动了。到了那天后半宿,刘保干脆直接下令,让军队冲进宫里抓阎家的人,一下子就把阎家的几个大头头给逮住了。阎太后自己呢,被堵在宫里头,想出去都出不去了。
第二天一到,阎家那些男的,大多都没能逃过一劫,被处理了。接着,汉顺帝在一大群大臣的陪同下,直接去了阎太后的住处,把皇帝的大印给要了回来。这样一来,汉顺帝总算是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阎太后后来被关到了偏远的宫殿里,不能随便出门。阎家的其他人呢,全都被打发到了越南那边。没多久,大概也就两三个月的样子,阎太后在宫里突然间就没了。太后一走,刘保挺'懂事'的,把她跟汉安帝葬在了一起。至于那些大臣们,也都挺默契的,没人去深究太后到底是怎么没的。
这就是东汉时候那个有名的"西钟事变"的全部经过。
说说阎家衰败那事儿,你瞧,它来得可真猛。感觉就像是眨眼间,啥动静还没闹大呢,事儿就已经翻篇了。
说到底,阎家现在遇到的这些麻烦,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家底不够扎实,站得不稳当。
要是阎太后不是阎家的人,而是来自其他几个很厉害的外戚大家族,这次政变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至少,在刘保冲出来的时候,阎家绝对有本事召集军队,把他们给挡住。
不过挺让人头疼的是,那时候在京城的军队里头,下面的兄弟们根本就不给阎家面子,阎家想指挥他们,那是门儿都没有。
要是阎太后早知道,自己拼死拼活这么多年,到头来却是这么个下场,她可能心里头得琢磨,早知道就不该瞎折腾这么一趟了。有的事儿吧,早些年窦家和邓家能办,后来梁家也能跟着做。但到了阎家这儿,用同样的手段,却偏偏给自己惹来了抄家灭族的大祸。
这说白了就是所谓的"换汤不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