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历史上最搞笑的政变:皇子带着十几个宦官,就能成功夺权登基

2025-06-15 17:02  搜狐

东汉历史上最搞笑的政变:皇子带着十几个宦官,就能成功夺权登基

在东汉时期,公元125年快到年底那会儿,发生了一件挺逗乐的宫廷变故。

有个十岁的小皇子,突然间,领着十几个太监,在宫里挥着刀子四处乱劈,把一些太监给劈死了。接着,这个十岁的小家伙,带着自己的人马,一路跑到皇宫的云台阁,大声嚷嚷着说要当皇帝!

这种事,不管在哪个时代,听起来都挺不可思议的。先不说那场政变,感觉就像是小孩在闹着玩。就说一个才十岁的孩子,居然领头搞事情,这怎么看都不太靠得住。

不过这事儿还没完,更奇怪的事儿还在后头呢。你猜怎么着?这孩子一开口说自己是皇帝,底下那些个大臣,竟然一个个都跑来见他,跟真事儿似的。不光这样,趁着大臣们来的功夫,这孩子还手脚麻利地把京城的军队给掌握了,整个京城的情况,眨眼间就被他攥手里了。

那时候,这个才十岁的小家伙,在大家都夸他之后,突然做出决定,要对当时掌控朝廷的阎家动手。在那晚之前,阎家可真是厉害得不得了!朝廷里的大权,基本上都被阎家的人,特别是那个阎太后给抓在手里了。阎太后就是阎家的人,靠着她的地位,阎家几乎掌控了整个汉朝的最高权力。

可没想到,就在那天晚上,阎家费尽心机搭建的权力小圈子,脆弱得跟层窗户纸似的。就被那么一个才十岁的小家伙,随手一捅,整个就乱套了,乱得不成样子。

第二天太阳升起时,阎家的几个汉子全都没了命。掌大权的阎太后呢,也被悄悄地关了起来。那个代表皇上权力的玉玺,也被这个才十岁的小家伙,从太后那儿给夺了过来。

就这么一晚上的工夫,东汉上面的大人物们情况大变。一个才十岁的小孩,用了一种让人想不到的方法,就把这场权力变动给搞定了。

这个小孩,其实就是东汉时候的皇帝,叫刘保,也就是汉顺帝。

这次政变简直就像一场"大笑话",后来的人们在史书上都把它叫做"西边钟楼事件"。

一个十岁的小孩,身边跟着十几个太监,居然就这么轻轻松松地把东汉的老大位置给抢到手了。这事儿说来真是让人难以置信,感觉就像是在开玩笑。但事实就是,这事儿真的发生了,历史书上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

那么,西钟政变这档子事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政变背后,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怎么一个才十岁的小孩,就带着那么十几个太监,居然能这么快地把局势给稳住,还成功地搞起了这场政变呢?

这事儿,咱们得往前捯饬几个月,说说汉安帝归天那会儿。

公元125年三月份,东汉的第六个皇上,也就是汉安帝刘祜,在出门巡查和祭祀的半道上,突然间就病得挺厉害了。

据说,历史上记载汉安帝那次生病,真是急得很。一下子就病倒了,连话都讲不出来,想要安排点后事,也是难上加难。

说起汉安帝没能留下遗言这事儿,后人可是议论纷纷。有的人觉得,不是说汉安帝没想着留遗言,而是在他病得挺重那会儿,可能已经被人掌控住了,没法按照自己的心意来。

那时候,汉安帝最信任也最有话语权的人,就是他的皇后阎氏。阎皇后不光深受汉安帝的喜爱,跟宫里那些有权有势的宦官们也打得火热。因此,要是阎皇后心血来潮,想搞个突然袭击,把汉安帝跟外界的联系给一刀切了,那还真不是啥难事。

再者,说白了,瞧瞧阎皇后后来干的那些事儿,真让人感觉她有那么点动机。

反正吧,由于好多原因,这位汉安帝在出去逛逛的路上,突然间就病得厉害,没了。接着呢,阎皇后就先瞒着这事儿,火急火燎地回了京城。回到京城后,阎皇后一出手,她老爹和兄弟们就把京城给牢牢把控住了。

等事情完全被摆平了,阎皇后这才站出来,告诉大家汉安帝已经驾崩的消息。

汉安帝去世后,紧接着,大家就开始琢磨起另一件大事儿。这事儿就是,到底谁能来接替他,坐上皇帝的宝座呢?

汉安帝呢,他就一个儿子,就是后来带着一群宦官,大概十几个吧,一起搞政变的那个小家伙,叫刘保。要说这皇位该谁继承,那刘保肯定是头一个,没别人了,这皇位铁定得落到他手里。

不过话说回来,在汉安帝咽气之前,有那么一档子事儿,搞得刘保这个接班人候选人的位置,有点不太稳当了。

这事儿讲起来挺曲折。说白了,就是十年前,汉安帝一不小心,宠幸了个宫女。没想到,就这么巧了,宫女怀上了,生下了刘保。可笑的是,这宫女之外,汉安帝后宫里那些妃子,连阎皇后都算上,居然一个都没能给汉安帝再添个一男半女的。

这么说来,刘保因为是宫女所生,就成了汉安帝手头唯一的宝贝儿子。等刘保一点点长大成人,他也就顺顺当当地被挑中,当上了太子。

可是对于这个结局,阎皇后心里头当然是很不高兴的。

阎皇后心里明白,刘保并非她亲生,要是将来刘保当上了皇帝,那她手里的权力可就全没了。而那个宫女呢,到时候会摇身一变成为太后,这事儿她怎么想都咽不下这口气。

接下来,阎皇后就对太子刘保动起了坏心思。她先是瞅准时机,悄悄地把刘保的亲妈,也就是那个宫女给毒死了。之后,阎皇后还不忘拉拢汉安帝的乳母,一块儿在朝廷里煽风点火,整出个"反太子小团体"。

后来啊,有那么一伙人,主要是汉安帝的乳母带着头,老在汉安帝面前嚼舌根,说太子的不是。再加上阎皇后自己也在暗地里使坏,煽风点火。结果,汉安帝一气之下,脑袋一热,直接大手一挥,把刘保的太子位置给撤了。

在古代的时候,废太子这事儿挺常见的。不过要说到刘保被废,那可真是个特例。为啥这么说呢?因为那时候汉安帝就刘保这么一个独苗苗儿子。刘保一被废,整个皇室里连个能顶替太子位子的皇子都没了。

说实在的,这个结果对阎皇后而言,还算过得去。反正阎皇后心里琢磨着,接下来她只要瞅准时机,让汉安帝再添个皇子,然后想办法把这孩子接到自己身边来养,不就完事儿了嘛。要么呢,阎皇后自己也能努努力,给汉安帝生个皇子,这样一来,后面的那些麻烦事儿,统统都不是问题了。

可阎皇后压根儿没想到,她那个盘算,最后竟然让一个突发事件给搅黄了。

公元125年3月份,就在刘保被踢下皇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汉安帝突然间就没了。

汉安帝说走就走,这可把阎皇后给整懵了,全盘计划都乱了套。紧接着,最头疼的事儿来了:到底该不该让刘保坐上那把龙椅呢?

我们有把握猜想:说不定,在汉安帝去世前头那会儿,他真有可能说了,想再让刘保当太子,接着由刘保来坐上皇位。到底这时候对汉安帝来讲,刘保就是他唯一的骨肉了,他也没别人可选了嘛。

可是,阎皇后对这结果肯定是没法接受的。

说起来,打从之前那档子事儿过后,阎皇后跟刘保之间,那简直就是冤家路窄,没完没了了。刘保这边呢,心里头对阎皇后那是恨得牙痒痒,一来是因为她害死了自己的亲妈,二来还把自己给废了。所以啊,只要刘保哪天能当上皇帝,那他肯定得找阎皇后好好算算这笔账,报复一番。

这么看来,阎皇后偷偷改了汉安帝的临终吩咐,还瞒着大家不告诉大家汉安帝已经走了,这事儿就合情合理了。

说实话,正式的历史记录里肯定没写阎皇后改过皇帝最后的命令,所以我们也不清楚,汉安帝快不行的时候,心里到底是怎么打算的。总之呢,阎皇后仗着自己是皇后,先把这事儿给瞒了下来,然后赶紧回了京城。一直到她的那些亲戚们把京城完全掌控住了,这才告诉大家,汉安帝已经去世了。

然后,当汉安帝去世的消息传得满城风雨时,大伙儿就下一任皇帝该选谁这事儿,展开了热火朝天的争论。

首先,说到那些士族大官们,他们心里头肯定是向着刘保来当皇帝的。虽说这些大臣们不一定就是刘保的铁杆粉丝,但他们在朝廷里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只能站在刘保这一边。为啥呢?因为要是刘保不当皇帝,换了别人来坐这个位子,那就师出无名,名不正言不顺了。再说了,要是换了别人当皇帝,那以后阎家肯定会长时间把控大权。

好多士族官员心里头都不乐意看到外戚家族一个人说了算,毕竟这样一来,他们的好处就得被抢走了。

阎皇后这边呢,她是绝对不会同意刘保来当皇帝的。可要是她不选刘保,换个人吧,又感觉不太对劲。说起来也是,东汉中期那几位皇上,生孩子的能力都不太行。这样一来,除了刘保,阎皇后还真难找出个合适的继承人来。

那时候两边具体是怎么斗的,后来史书上说得不太清楚。咱们只知道,阎皇后的家里人掌握了京城的兵马,所以那些士族当官的反对声,没多久就被压下去了。

结果是这样的,阎皇后不顾大家的反对,找了个理由说"刘保被先皇给罢黜了",就没选他当皇帝。然后,她开始从老刘家的其他亲戚里物色新皇帝。挑来挑去,最后阎皇后定下了汉安帝的堂弟刘懿,让他坐上了皇位。

皇上其实有亲儿子活着,但掌权的皇后却没选他,反而挑了皇上的堂弟来继承皇位。这事儿,大家心里头肯定都不乐意。就连后来史书上写的,大家也都不太认这个刘懿是东汉的正统皇帝,他连皇帝的谥号都没捞到。因此,很多研究历史的人,干脆就直接用他的爵位来叫他,管他叫'北乡侯'。

后来,刘懿被大家推上皇位,因为他那时候年纪还小,阎皇后就很自然地掌握了东汉的大权,开始亲自管理国家大事。

现在这个时候,咱们得管她叫阎太后了。

这时候,汉朝上面的大佬们,好像都被阎太后给捏在手心里了。京城里负责守卫的部队,也全让阎家的那些亲戚给接手了,看起来就像是事儿都已经板上钉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