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中资企业的控制权之争,为何能让全球汽车产业陷入停滞?10月26日,安世半导体突然暂停向其东莞工厂供应晶圆,这一决定直接影响到全球70%的芯片封装产能。就在不到一个月前,9月30日,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下达部长令,冻结其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和运营,并暂停了中国籍CEO张学政的职务。

面对荷兰的强硬措施,安世半导体中国区在10月19日发出全员信,态度坚决地表示:"员工有权拒绝执行荷兰总部的指令"。安世中国区强调,公司是独立经营的中国企业,员工劳动合同均与中国公司签订,薪资福利由中国区自行发放,不完全依赖荷兰总部。更有力的反击来自中国商务部。10月4日,商务部发布公告,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及其分包商出口特定芯片产品。这一措施精准打击了安世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荷兰政府26日的停供行动引发了连锁反应。中方的反制行动,最终让欧洲方面最先受到波及,大量车企面临停产危机。
受影响的不只是欧洲。包括巴西以及北美的汽车产业也受到波及。本田公司已开始对其北美工厂实施临时减产与停产措施。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家本田工厂将产能削减了一半。数据显示,86%的欧洲龙头企业从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基地采购芯片。这印证了"欧洲大部分工业都面临潜在风险"的警告。而且汽车供应链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实际上依赖安世半导体作为独家供应商。找到替代供应商不仅困难,且认证过程需要数月时间。
此次安世半导体事件表面上是中荷争端,实质上是大国博弈的缩影。荷兰法院10月14日公开的文件显示,今年6月,美荷双方曾就"穿透规则"进行沟通。美国要求荷兰更换安世半导体中方首席执行官,以免受"穿透规则"的制裁。9月29日,美国发布新规,将出口管制扩大至被列名实体持股超过50%的附属公司。第二天,9月30日,荷兰政府就对安世半导体采取行动,这种高度同步性,明显是美荷双方提前协调的结果,目的就在于围堵中国半导体产业。

事实上,这已不是荷兰在科技领域首次追随美国对华采取行动,他们此前已多次对华实施光刻机出口限制,安世事件是这一趋势的延续。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将不只是荷兰会在对华科技围堵上追随美国,美国其它的战略性盟友,例如韩国和日本,都大概率会加入。
对此,中国目前采取的是精准反制的策略。10月21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应约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强调荷方措施已严重影响全球产供链稳定,应尽快妥善解决。30日,安世半导体的母公司闻泰科技明确表态:任何有关重启安世半导体从中国出口的协议,都必须包括恢复该公司前首席执行官的职务这一条件。欧盟正试图居中调解。中欧已于10月27日举行首轮视频会议,中国高级技术代表团将访问布鲁塞尔,就关键原材料供应和安世半导体问题进行磋商。
但核心解决方案在于中美高层沟通,因为荷兰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政策影响。欧洲汽车工厂的装配线依然在运行,但仓库里安世半导体生产的芯片库存最多只能维持三周。宝马、大众等汽车巨头已公开表示,11月可能面临全面停产。因此,荷兰方面应该仔细权衡其中利弊,作出正确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