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重庆检察官吴波看到那个15岁女孩手臂上密密麻麻的自残伤痕时,他知道,这起看似"流程已结"的性侵案,远没有结束。

这个女孩,在七岁读小学一年级时就遭遇了性侵,可这份创伤像一颗埋在心底的毒瘤,在她成长的十几年里不断溃烂。到了15岁,她用刀片在手臂上一次次划下伤口,不久前甚至试图自杀,被学校老师及时发现才救了回来。这不是电影里的戏剧情节,而是央视新闻《面对面》栏目里,一桩真实到让人窒息的未成年人保护案例。
承办此案的是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的检察官吴波。按理说,案件到了司法救助环节,他的工作本可以画上句号。但当他看到女孩下意识用袖子遮挡手腕、眼神里满是躲闪时,职业的敏感让他多问了一句。就是这一问,揭开了女孩试图掩盖的自残秘密。

可当吴波满怀急切地找到女孩的外公外婆,想为孩子争取专业心理治疗时,老人的回应却像一盆冷水浇下来--"小孩子能有啥心理问题?不重要!吃药?只有精神病人才吃药!" 这样的观念,在一些偏远地区并不少见,他们把心理创伤当成"矫情",把专业干预看成" stigma(污名)",却不知道这种忽视,正在把孩子往绝路上推。
吴波没被这种阻碍打退。他"反其道而行之",暂停了原本要直接发放的司法救助金,转而把这笔钱"定向"用于女孩的心理治疗。他一边联系专业心理机构,为女孩制定了为期六个月的免费治疗方案;另一边,他反复劝说女孩的母亲,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母亲也承担起责任,把治疗周期延长到了一年。
现在,一年过去了,那个曾经眼神躲闪、用自残来宣泄痛苦的女孩,性格变得开朗了许多。她开始愿意和人交流,甚至会主动谈起自己的小爱好。这背后,是吴波和他的团队"多做一点,多走几步"的坚持。
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有数据显示,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约30%的受害者会出现严重心理创伤,其中近10%会产生自残、自杀倾向。但现实是,很多案件在法律程序结束后,受害者的心理康复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吴波的做法,给我们提了个醒:守护未成年人,不能只停留在"把坏人送进监狱"这个层面。就像他自己说的,要是机械地办案,那得有多少像这个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孩子,就这么和救赎失之交臂了?法律不该是冷冰冰的条文,它得有温度,得在框架里尽可能地为孩子多铺一条路、多搭一座桥。
咱们再往深了想,这个案例里,女孩的外公外婆代表了一部分人对心理问题的无知,这种无知有时候比伤害本身更可怕。而吴波的"破圈"操作,不仅是在救一个女孩,更是在打破一种偏见、一种惰性。未成年人保护从来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人的事,它需要司法机关"多走几步",需要家庭观念"更新换代",更需要整个社会对心理创伤有正确的认知。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像吴波这样的"守护者",在面对未成年人案件时,不仅能举起法律的"剑",更能递出关怀的"手"。因为对于那些在童年就遭遇黑暗的孩子来说,每一次"多做一点"的尝试,都是在为他们的人生重新点亮一盏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