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家都知道,时隔六年的又一次阅兵,注定会出现一些震动四方的压箱底装备。但当东风-61、东风-31BJ两款,之前基本没有消息传出来的战略装备登场,外界还是有点傻眼--这都是什么东西?
▲东风-61是真的吓到大家了
按照正常的命名原则,现役东风-41之后应该是"东风-51",如今一步跨越到东风-61,说明后两者应该是并行发展,在设计、作战性能出现明显区别后,国内放弃或者隐藏了"东风-51"。举个例子,国内也曾同时立项东风-100和东风-21D,结果设计更加新颖的东风-21D非常顺利,相对保守的东风-100虽然没有被彻底放弃,但生产数量要低很多。另一个例子是霹雳-16和霹雳-17,两者都是按照霹雳-15的服役经验,分别针对五代机内置需求、超远程拦截作战需求所设计。因为后者更适合非隐身战斗机,反而比前者出场机会更多,无形中藏住了霹雳-16。
▲东风-41这次没有出场
参照这两个例子,东风-61应该设计指标比"东风-51"更优秀,技术路线更加激进,相比东风-41有很大涨幅。而作为全球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佼佼者,东风-41的14000千米射程、25马赫、搭载10枚分弹头等性能,已经够强大。现在还要再升两个台阶,实现"很大涨幅",等于就直奔18000千米射程、30马赫以上速度,10多枚分弹头而去。事实上,已经有舆论基于这个逻辑,给出了"2.4万千米射程、36马赫速度、搭载18枚分弹头"的离谱猜测。
▲之前外媒曝出东风-31BJ的消息时,大家都不太愿意相信
从理性的角度上来讲,这些数据就有点太夸张了--倒不是说一定做不到,而是说突破对手先进反导系统的拦截,这些标准太浪费了,反而会提高采购、使用成本,没有必要。相比之下,东风-31BJ还是有点痕迹的。其实在几年前,《简氏防务周刊》就提到中国基于东风-31AG,改进发展了东风-31B,射程超过12500千米(东风-31AG射程超过11500千米)。"J"后缀是在国产弹道导弹中第一次出现,实际上指的是"井下发射"。
▲东风-5实在太老了
作为弹道导弹最原始的发展平台,核发射井在很多人心目中已经被淘汰,但作为一个仍然具有自己独特优势,且建造成本极高的系统,国内并不希望浪费这份资源。在初代东风-5家族已经落后,不再适合承担主力任务的情况下,对东风-31进行升级改造,以匹配发射井,是很合理的思路。只不过在整体技术全面升级的背景下,东风-31BJ与东风-31的关系,大概就是"枭龙"和歼-7的关系--不能说一点牵扯没有,但也真就是一点点表面关系。
▲官方对几款导弹的定位标注很清晰
"惊雷-1"之前没有任何消息,但官方的描述非常清晰"空基远程导弹",属于首款国产空基核导弹。先不管性能如何,其问世代表着国内"三位一体"核威慑作战体系真正健全。"惊雷-1"与轰-6K的充分结合,未必能发挥多强悍的战斗力,但奠定的技术经验,足以作为未来轰-20发射核导弹的基础。就像早年轰油-6性能非常勉强,但其常年积累的技术经验,使得运油-20刚服役两年,就具备出境支援歼-10C编队,超远程跨洲际部署的能力。
▲"惊雷-1"其实尺寸已经不算小了
在这三款全新装备的遮蔽下,曾经让外界非常期待的"巨浪-3",就显得不那么引人瞩目。尽管从技术上来讲,这款潜射弹道导弹配合国产战略核潜艇最新改进型号,近海就能直接威胁到美国西海岸,在平时足以震撼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