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所谓 "非常严厉的关税",实则是一套虚实交织的施压话术。从数据看,美俄贸易总额已从冲突前的百亿美元级萎缩至 2024 年的 35 亿美元,即便对俄征收 100% 关税,其影响也不过是 "大海里的一滴水"。特朗普政府显然清楚这一点,因此将真正的施压点放在针对第三方的 "次级关税" 上,试图通过惩罚中印等俄能源买家打击俄罗斯经济。
但这种策略存在致命缺陷。一方面,中印等国对俄能源的采购源于实际需求,短期内难以替代,美国的关税威胁可能引发反噬 -- 中国作为美国重要贸易伙伴,反制措施将冲击美国本土产业,而印度则可能在大国间重新权衡立场。另一方面,欧洲盟友的态度更显关键,特朗普虽指责欧洲 "一边购俄能源一边对抗",却无力改变欧洲对俄能源的依赖惯性,其要求欧洲协同制裁的呼吁恐沦为空谈。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国会提议的 500% 关税法案尚未通过,特朗普已宣称 "100% 关税足够管用",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态暴露了其政策的随意性。
特朗普的表态本质上是美国俄乌政策陷入僵局的缩影。美国政府既想通过军售获利,又不愿承担长期援助成本,于是采取 "观战 + 军售" 的务实策略,将责任推给欧洲盟友。这种利己主义政策导致冲突陷入消耗战:俄军虽伤亡巨大却仍在推进,乌军依赖援助却难有突破,而美国试图坐收渔利的算盘逐渐落空。
更危险的是,关税威胁可能加剧冲突长期化。普京的拖延战术本就基于 "耗垮对手" 的判断,美国的施压不仅难以迫使俄让步,反而可能强化俄 "绝不妥协" 的决心。同时,美国对第三方的制裁威胁破坏了全球贸易秩序,将更多国家推向对立面,进一步削弱其国际动员能力。正如克里姆林宫所言,特朗普的言论只是 "情绪过载",这种情绪化决策非但无法破解僵局,反而可能使俄乌冲突从地缘博弈升级为全球经济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