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阅兵期间,有这么个大家伙,它笨重到需要一分为三,用三辆大卡车才能装得下。而且就算当场把它组装起来,也不能立即使用,相当麻烦,它就是看起来"又老又笨"的东风-5C井基发射型重型液体燃料洲际导弹。
(首次亮相大阅兵的东风-5C洲际导弹)
可能有人会说,东风-5早就过时了,应该早点淘汰,把更多的经费留给公路机动洲际导弹和潜射洲际导弹。持这种观点的朋友,实际上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首先,关于谁的生存能力更强的问题】
可能很多人认为,类似东风-41、东风-31这些公路机动型洲际导弹,可以在陆地上狂奔,不容易被敌方发现和打击;而东风-5C这种井射型洲际导弹,由于发射位置固定,在核战时只能沦为靶子,根本跑不掉。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误区,实际上,井射型导弹的生存能力可能比机动型导弹能力更强。原因有:
1、发射井以及控制中心,都深埋地下,有钢筋混凝土的保护,几乎坚不可摧,唯一暴露在外的是发射井井盖,也是由一两米厚的钢板制成。用俄罗斯人的话说,即使是面对核武器,只要不是直接命中,依然可以正常使用。
(导弹发射井厚重的井盖)
2、发射井具有很高的迷惑性,有的发射井里并没有导弹,有的看起来像发射井,实际上可能只是个井盖没有井。加上中国战略纵深极大,各个发射井之间相隔很远,以避免被集中打击。没有任何国家能确保摧毁大国的所有发射井,这进一步增强了井射导弹的战略生存性。
(美媒曾宣称发现中国上百个导弹发射井,实际上是风电底座)
3、相比之下,虽然机动型洲际导弹可以快速移动,但在现代化的侦察手段下,很容易率先遭到打击,包括无人机、导弹在内的常规武器,就足以瘫痪发射车。更不要提核打击了,在几公里范围内就能摧毁暴露在外的发射车。
有美国核武专家表示,相比起东风-41等更先进和灵活的洲际弹道导弹,东风-5C才是真正的中国"核保险",一旦其他机动式弹道导弹遭到打击而无法使用,生存性更佳的东风-5C和巨浪-3将成为中国进行核反击的"最后底牌"。
【另一方面,东风-5C和东风-5完全是两码事】
东风-5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洲际战略导弹,最大射程1.2万公里,可携带1枚400万吨级TNT当量的核弹头,最高命中精度500米,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基础型",即东风-5的第一形态。
(1984年国庆阅兵上的东风-5,可见脑袋尖尖,代表单弹头)
之后的东风-5A,射程突破1.5万公里,同样采用单弹头,最高命中精度据悉达到了300米,可称为东风-5的第二形态。
再之后的东风-5B,射程保持在1.5万公里,可携带多枚分导式核弹头,数量保守估计在4-6枚。外形上,使用大尺寸圆钝型整流罩,是采用多弹头的最直接表现。
(东风-5B洲际导弹接受检阅)
最新型的东风-5C,据悉,借助新型发动机和可贮存液体燃料技术,导弹射程进一步提升,射程或突破1.6万公里,足以覆盖全世界;发射前准备时间也大幅缩减,极大提高了发射效率,现在说它笨还真的有点过分呢!
弹头数量达到10枚或更多,能同时打击至少10个城市或战略目标,投射当量较东风-5B增加至少1倍。此外,更高的载荷能力意味着东风-5C能够装备更多的"诱饵弹头",从而使其突防性能进一步升级。东风-5C可称为东风-5的第四形态。
(东风-5C洲际导弹接受检阅)
综上所述,东风-5C是基于老旧的东风-5平台打造的全新洲际导弹,相比第一代基础型,第四代东风-5C早已脱胎换骨,在最大射程、弹头数量、打击精度、反应速度、突防能力等指标上取得全面质变。现在的东风-5C,是"既不老也不笨"。
而相比其它机动型洲际导弹,体积和重量的巨大只是牺牲了灵活机动性,却带来了更远的射程、更高的载荷、更强的突防能力,使东风-5C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乃至全球性能最强洲际弹道导弹,也只有俄罗斯的萨尔马特能与之匹敌。
(萨尔马特洲际导弹进行装填作业)
这就是中美俄等核大国,即使有更先进的公路机动和潜射洲际导弹,也要保留井基洲际导弹的重要原因。难怪有前美军高级军官认为,东风-5C才是"真正影响地区战略稳定的威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东风-41、东风-31这些机动型洲际导弹就不重要。井基洲际导弹、公路机动洲际导弹、潜射洲际导弹、空射洲际导弹,每一样都不可或缺,共同构成战略核威慑的完全体。在遭受首轮核打击后,从山体、地下驶出的导弹发射车,潜藏在深海大洋中的战略核潜艇、紧急升空的战略轰炸机,乃至在井盖下严阵以待的"又老又笨"的井基洲际导弹,都是对敌实施二次、三次核打击的重要力量。
(DF-41发射示意图)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5年9月3日阅兵时就正式亮相了东风-5B,随后2017年1月就传出东风-5C完成试射的消息。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东风-5C的正式公开,更先进的东风-5系列导弹或许也要来了,想想就让人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