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勇和小红,这对曾满怀美好生活憧憬的夫妻,17年前在城中村的普通楼房里,用心搭建起温暖且充满希望的小家。起初,生活虽不富裕,却平静安稳。小勇在茶楼当厨师,凭借精湛厨艺为家庭带来稳定收入。后来,小红也走出家门参加工作。夫妻俩齐心协力攒钱,终于买了辆车。那一刻,他们仿佛看到生活正迈向美好。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2017年,小勇为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毅然转行做保险。随着收入增加,他们的消费观念也悄然改变。在公司"破釜沉舟、人生逆袭"的鼓动氛围影响下,他们的消费逐渐超出收入水平,借贷的口子越撕越大。从信用卡到网贷,再到抵押汽车贷款,债务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压得他们喘不过气。2022年,车贷业务萎缩,小勇又被熟人骗走10万元。最终,他变卖所有财产,仍成了信用黑户。
为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小红也陷入债务泥潭。她从银行贷款20万,一部分还小勇的债,一部分买了二手车接送孩子。为贴补家用和付学费,她办了多张分期信用卡,还从微粒贷借了7万多。她满怀希望开了美甲店,可生意惨淡,她满心沮丧,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
今年年初,小勇回长沙做厨师,每月7000元工资几乎全寄回家。原本两人努力还能维持最低还款,家庭还能在风雨中艰难前行。但6月中旬3000元的家庭开销,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小红首次逾期还款。
7月9日,悲剧突然降临。小勇一早回长沙上班,小红像往常一样去美甲店。一场催收风暴悄然袭来。当天,小红手机收到超30条催收短信,仅微粒贷就有19条。短信从早上8时30分持续到晚上19时30分,分时段密集轰炸,最多时一分钟发7条。短信言辞强硬,称她"多次无视还款通知""关闭分期还款通道""将上报央行征信",还威胁上门收缴全款、联系紧急联系人。
中午11点,催收压力如巨石压在小红心头。14时48分,一条陌生人微信彻底击垮她的心理防线。微信是县里某建筑照片,离她家和美甲店直线距离不超150米,留言称"我们是外访的,现在上门收缴全款,请保持家中有人",还报出她身份证尾号,追问"你欠网贷家人知道吗?爸妈知道吗?等你一小时,你不处理,家里人也得处理"。
20多分钟后,小红望着5岁的儿子,绝望地给丈夫发微信"不用拿你的命还,我拿自己的命还",然后喝下整瓶敌敌畏。15分钟后,孩子发现母亲倒在房间,口吐白沫,再难唤醒。小红喝药抢救期间,"微粒贷"等网贷机构催收信息仍未停止,如无情死神紧逼这个绝望的家庭。
事发后,小勇看到妻子手机里的催收信息,痛心不已。这些信息大多用虚拟号码,无法回拨也查不到归属。信号新闻联系微众银行,微众银行称号码非工作人员备案电话,会核实答复,但截至发稿,仍无更多回应。
小红离世,让原本温馨的家庭支离破碎。大儿子小宇无法接受母亲离去,回忆与母亲的微信深谈,泣不成声。母亲曾担心他和弟弟的未来,怕影响他们前程,最终却走上绝路。
2025年3月13日,国家发布《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规范催收行为。但在小红的悲剧中,催收成了"合法骚扰"。北京浩天(青岛)律师事务所刘乔乔律师表示,若催收违规或高频,家属可保留证据反馈或报案,要区分正常与违规催收。债务人离世后,若有遗产从遗产清偿,若无遗产需判断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
如今,小红的美甲店挂着"转让"牌子,小勇白天街头地推POS机,晚上餐馆后厨炒菜。他撑不下去去深圳找工作,却不知深圳失业人员众多。他没钱只好和失业人员睡大街。他唯一的念头是好好活着,养大孩子,不让他们碰网贷。这是小红用生命留下的警示,也是这个破碎家庭的沉重呐喊:网贷如打开难合的魔盒,一旦陷入,可能要用一生甚至生命偿还。希望所有人引以为戒,远离网贷陷阱,珍惜生活,守护好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