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背后是条件,那就是忠诚。只要格罗兹尼不再爆炸,只要俄罗斯士兵不再成批阵亡,中央政府就愿意掏钱。拉姆赞显然理解这一逻辑,于是表现得格外积极,公开高举普京画像,把自己称作"忠诚的战士"。在莫斯科的眼里,这就是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与此同时,"卡德罗夫卫队"也逐渐变成地方上的私人军队。他们名义上是地方执法力量,实际上只对拉姆赞个人负责。外界报道过这支队伍在车臣拥有极高权威和恐惧感,传言其人数多达万人。无论传言是否精确,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在车臣境内几乎可以横行无阻。
莫斯科心里清楚这种状况,却选择沉默。对比其他地区的治理,车臣几乎是个例外,武装力量由地方自控。学者把这种格局称为"准封建",中央用钱买安稳,地方用忠诚换空间。这是一种危险的平衡,但至少在当下,它奏效。
2024年5月,路透社报道普京会见卡德罗夫,后者主动提出愿意派更多部队去乌克兰。这样的表态再次凸显,卡德罗夫不仅仅是地方领导人,更是克里姆林宫手里的政治工具。对外,他可以展示忠诚;对内,他依旧维持自己的"私人王国"。
学界对此多有评论,认为车臣的自治程度与联邦的"垂直权力结构"并不完全一致。这种割裂状态长期存在,表面上看不出裂痕,实际上暗藏风险。卡德罗夫稳固得越牢,莫斯科的削藩难度就越高。
克里姆林宫对这种格局心知肚明。削藩会引发震荡,不削则是默许。最终的选择是维持现状。钱继续给,口头忠诚继续收,彼此心照不宣。车臣就这样在补贴与沉默之间,逐渐完成"私人王国"的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