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俄罗斯官方宣布车臣冲突结束,莫斯科媒体用上了"胜利"这个字眼。对外这是战争的终点,对拉姆赞来说却是权力的起点。战后重建资金源源不断,基建和安保项目成了他派发人情的最好工具,地方与中央之间的纽带彻底被卡德罗夫掌控。
这一阶段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外界看到的是一个打扮华丽的年轻掌门人,骑着快马,身边跟着荷枪实弹的卫队。他不仅在政治上集权,还在生活方式上展示极度奢华。格罗兹尼街头的豪华清真寺、闪亮的高楼,既是城市标志,也是卡德罗夫统治的符号。
这套运作方式并不神秘:武装控制局势,金钱收买忠诚,亲族架起网络。对车臣普通百姓来说,生活稳定度比过去战争时期高了不少,但换来的代价是地方政治空间完全被挤压。任何异议都被迅速压制,反对声音越来越少,直到几乎消失。
当外界还在关注车臣是否会再次爆发冲突时,卡德罗夫已经完成了从"地方首领"到"地方之主"的跨越。莫斯科在车臣的影响力看似存在,实际上已经部分让渡。权力树扎下根,枝叶伸展开,车臣的家天下格局逐渐成型。
克里姆林宫的钱袋子与沉默的点头
克里姆林宫对车臣的策略,从一开始就不是直接掌控,而是大笔资金换取表面稳定。2000年代初,重建车臣的财政补贴年年刷新纪录。道路修起来,清真寺盖起来,甚至体育馆也重新焕然一新。外界调侃说,车臣是靠联邦预算"供养"的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