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安全期刊》8月24日刊文称,随着中国部署东风-21D、东风-26B等反舰弹道导弹,美国航母的生存能力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
他认为,航母已不再是海上无敌的海上巨兽,而更像是高价值靶子。
一旦发生台海冲突,美国航母打击群进入第一岛链内侧,极有可能遭受致命打击。
文章提出一个兵棋推演:在美军航母进入菲律宾海后,中国通过卫星、无人机、潜艇等综合侦察手段完成杀伤链,随后发射多枚东风系列导弹,即使美军启动SM-3、SM-6等拦截系统,也难以防御高超音速末端机动弹头。
一旦被击中,哪怕仅一枚导弹破坏飞行甲板,美军航母就会陷入瘫痪。
作者进一步警告,美国海军赖以称霸的航母模式已被东风导弹体系颠覆,美军未来必须被迫远离中国沿海1000海里以上,航母上的F/A-18舰载机也因此丧失作战半径,整体作战能力显著下降。
基于此,文章得出结论:航母时代即将落幕,继续依赖航母是将国力压在不稳定的平台上。
这类观点近年在美国媒体上屡屡出现,核心是强调"中国导弹威胁"对美军航母构成的挑战,同时试图重新塑造舆论,淡化中国航母发展带来的战略影响。
美国航母
美媒这种说辞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典型的心理落差。
当中国没有航母时,美国一直在吹捧航母无敌,将其视为全球战略的王牌。
几十年来,美国以航母打击群为核心的体系,被塑造成美国全球霸权的象征,甚至被反复包装成国际政治的制胜工具。
但当中国进入航母时代后,这一套说辞迅速发生了变化。
中国通过辽宁舰、山东舰的逐步成熟运营,到福建舰采用电磁弹射技术实现跨代升级,航母体系建设速度超出美国早期预期,美国舆论就开始集体转向,不再强调航母无敌,反而宣称航母过时、航母是昂贵靶子,甚至提出未来战争要转向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群和分布式作战体系。
美国这种航母过时论,本质是一种话语防御:当别人没有航母时,我就吹航母无敌;当别人造出航母,而且造得比我更快更好的时候,我就说航母没用。
表面是技术讨论,实际上是一种战略忽悠。
美国航母
事实上,对于中国而言,航母远不是过时产物,反而是未来不可或缺的战略平台。
从战略需求看,中国周边的地缘安全环境极其复杂,第一岛链、南海、台海、东海以及印度洋方向都存在高强度安全压力。
航母不仅是中国海军近海防御战略的升级工具,更是远海护卫战略的核心节点。
能源通道、海外利益、关键航运线和海外港口建设,未来都需要依托航母打击群来维持战略稳定。
从技术演进看,中国航母仍处于体系补课阶段,距离美国成熟的航母打击体系还有一定差距。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能力让舰载机品类从传统歼-15扩展到隐形舰载机、舰载预警机、无人加油机,这意味着未来中国航母的打击半径和情报能力会显著提升。
再配合055型万吨驱逐舰、直-20舰载直升机、预警卫星网络和北斗系统,中国正在形成航母加海空一体的综合作战模式。
更重要的是,航母的功能不仅仅是打击平台,还承担着外交存在和国际话语权的功能。
在南海、印度洋甚至非洲,中国海外利益快速增长,航母是展现战略存在感、支撑国际身份的硬性条件。
说航母是过时产物,等于否认中国在海洋战略上提升大国地位的必要性,这是完全不符合中国现实的。
中国航母
因此,中国不能被美国的航母过时论给忽悠了,必须坚持自己的发展路径。
首先要清楚,美国提出航母过时,本质不是客观军事结论,而是战略舆论工具。
美国自己的11艘核动力航母并未退役,福特级航母还在持续更新,如果航母真的没用,美国早就停止大规模投资了。
而且中国的战略安全环境和美国完全不同,对我们而言,航母是补齐海上作战体系的必然步骤,是海军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维护能源安全、海上贸易安全和海外利益的必要支撑。
未来的关键不是要不要航母,而是如何在综合体系中,找到最适合中国的作战模式。
中国必须有清醒的战略自信,坚定推进航母与配套体系建设,避免被美国的话术陷阱误导。
航母不是过时,而是中国向深蓝走向全球的战略支点。
我们要做的不是质疑航母价值,而是加快体系化发展,确保在未来的海上博弈中拥有真正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