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今年5月曾表示,将修改签证标准,加强对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签证申请审查。
美国高校遭遇巨大冲击
签证折磨的不仅是留学生,还有美国的高校。一系列严苛的审查削弱了美国高校的国际吸引力和经济收益。
彭博社和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NAFSA)发布的报告指出,国际教育为美国每年带来约320亿美元的服务贸易盈余,其中近三分之一来自中国留学生。签证政策收紧导致留学生数量锐减,不仅会让美国高校面临数十亿美元的财政缺口,科研团队尤其依赖中国博士生的关键实验也将面临停滞。
美国高等教育媒体Inside Higher Ed援引美国国务院数据显示,今年5月,美国F-1国际学生签证发放量同比骤降22%,减少了12689份。NAFSA预测,今年秋季,美国高校国际学生入学人数预计缩减30%至40%,总体入学人数预计下降15%,这将导致美国地方经济损失高达70亿美元,影响超过6万个就业岗位。
2025年5月27日,当地民众在哈佛大学举行集会,声援该校的国际学生。
联邦政府本就在收紧部分高校的财政拨款,一旦国际学生人数下降,将对这些高校造成巨大打击。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校长克罗(Michael Crow)8月6日告诉彭博社,该校仍有1000名即将入学的国际新生还在等候签证,占到全体国际新生的三分之一。克罗估计,该校将因此损失数千万美元收入。
为了留住国际学生,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已在伦敦设立校区,波士顿的东北大学也表示会提供远程课程,并协助国际学生转入英国或加拿大校区。
受到经费削减的冲击,一些美国高校不得不裁员、冻结招聘或缩减博士研究项目的支出。
早在今年3月,位于马里兰州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宣布裁员2000余人,包括247名本土员工和1975名境外员工。这是该校史上规模最大的裁员,涉及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院等多个重要机构。
宾夕法尼亚大学自7月起开始削减预算,数百名员工将在年底前陆续离开,该裁员旨在节省近1亿美元的支出。斯坦福大学于8月5日宣布裁员363人,下个年度还将削减上亿美元的预算。拥有10个校区的加州大学已冻结招聘,位于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亦面临2亿美元的赤字,并将裁员55人。
不久前通过的"大而美"法案同样给高校和国际留学生带来阴霾。该法案大幅提高了私立大学捐赠基金的征税率,从原先的1.4%飙升至最高达21%。该政策主要针对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顶尖高校,增税将直接导致对学生经济援助、奖学金、教师和研究生支持及科研项目的削减,这将进一步加重国际学生的经济负担。
随着OPT(为持F-1学生签证的国际学生提供的临时工作许可)与H-1B工作签证配额趋紧,国际学生的学业及就业前景将进一步受限。此外,"大而美"法案还取消了多项绿色能源补贴,并压缩联邦科研资金,这将影响到环保和清洁能源等领域的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