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开放18至22岁男性离境大批乌青年排队20小时出国

2025-08-31 14:55  头条

战争打到现在,乌克兰终于松口了。2025年8月26日,乌克兰总理斯维里坚科亲自宣布:18至22岁的年轻男性可以自由出入境。

这一纸新规,就像一颗石子扔进了深水池,激起了全国上下的连锁反应。边境口岸排起长龙,20小时都不一定能排到头。看着这群年轻人急着离开,乌克兰政府或许也该意识到,这场战争,不只是打光了弹药,更是在一点点耗光国家的未来。

一纸放行令,挡不住逃离的脚步

自从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乌克兰就对18到60岁的男性下了"封锁令",谁都别想离境。三年多过去了,这道"铁门"第一次为18至22岁的年轻人开了一条缝。结果一宣布,边境口岸就跟春运似的,排队长龙从日头排到月亮,最长等了20个小时才过得了关。

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一场"逃亡潮"。乌克兰政府原本的算盘,是希望这些年轻人出国留学、增长见识,等将来还能回来为国效力。但现实是,谁也说不准他们是不是一去不回头。毕竟,过去三年里,不少"短期出境"的人直接变成了"永久失联"。

更糟的是,逃的不是一个两个家庭,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整体撤离。很多家庭早就打好了算盘:孩子一到17岁,就赶紧送出国,免得18岁再也出不来了。乌克兰议员费迪恩科自己都说了,现在的高中毕业班几乎清一色是女孩,大学男生报名人数也直线下滑。这种"预防性出走",已经成了全国性操作。

这场放行令,表面上是"开放",实质上却暴露了一个国家最深层的焦虑。人走了,兵哪来?人才哪来?未来又从哪来?

打仗打到没人,泽连斯基左右为难

其实乌克兰政府也不是没想过补人。打仗嘛,最重要的就是兵源。但问题是,兵从哪来?现在乌克兰的征兵年龄还得25岁起步,年轻人只能自愿报名。西方盟友早就看不下去了,一个劲地催促基辅赶紧放宽征兵年龄线。可泽连斯基硬是顶住了压力,摆出的理由也很直接:西方如果不给更多武器,他就不肯送更多年轻人上战场。

这话听起来挺硬气,但背后是没得选的无奈。一边是前线吃紧,兵源告急;另一边是国内反对声浪山呼海啸。最新民调显示,86.5%的乌克兰人反对降低征兵年龄。说白了,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国家已经快没人了,不能再把最后一批年轻人推向前线。

基辅也不是没试过"感情牌+金钱诱惑"那一套。高薪、奖金,各种"军人福利"招招使出来,但年轻人就是不上钩。原因也简单:你说得再好听,挡不住战场上炸弹的声音。

更让人揪心的是,战争这三年,乌克兰已经损失了6万到10万名士兵。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是一个国家人口结构的彻底撕裂。而俄罗斯那边,虽然也死了20多万人,但人家底子厚,扛得住。乌克兰不一样,本来人口就不多,现在连未来的"男丁"都在迅速流失。

留学还是逃亡?未来成了最大问号

乌克兰政府当然不傻。这次放行,打着"留学"旗号,想给年轻人一个"光明前途"的出口。内务部长克利缅科自己都说了,这项新规是为了给年轻人提供更多出国学习的机会,然后再回国效力。

但问题是,这愿景和现实之间,差不多隔了一个地球。现在去边境排队的年轻人,有几个是想着"学成归来"的?大多数人只想逃离战火、逃离征兵、逃离这个四年没见尽头的战争怪圈。

更可怕的是,这场逃离潮不是短暂现象。早在这次政策出台前,乌克兰的年轻人就已经在"提前走人"了。从欧盟的统计数据看,获得暂时难民身份的400多万乌克兰人中,超过三成是未成年人。这些孩子、少年、青年,都是乌克兰未来的顶梁柱。现在他们走了,谁来撑起战后重建的希望?

而且,乌克兰政府控制区的人口已经从战前的4400万跌到了2000多万,几乎腰斩。这不光是兵源问题,更是国家治理的根基在动摇。你可以靠外援打仗,但国家的未来,终究得靠自己的人来撑。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人还愿意回来吗?如果不是战争,他们根本不会离开。但现在,他们离开了,未必还会回来。

写在最后

这场战争已经打了三年多,乌克兰的伤口不仅在前线,更在边境排队的那条长龙里。18至22岁的年轻人,本该是最有活力的一代,却在政策放行的第一时间选择了离开。

乌克兰政府这次的政策调整,像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一边是战场上的枪炮压力,一边是民众对未来的恐惧。这不是单纯的"解禁",而是一场对国家存续的紧急自救。

但靠政策放人,换不来信心。真正能留住年轻人的,不是一纸通行证,而是一个能让他们愿意留下的国家。

战争终有结束的一天,但乌克兰能不能等到那天,就看现在还能不能留住一点点未来的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