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军工工人因泄露国家秘密获刑一年

2025-09-09 10:35  头条

据《人民日报》9月8日报道,杨某是一名90后,具有博士学位。2022年9月底,杨某作为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1年)在某省直单位工作,主要从事文件收发等工作,其于当年10月先后2次将2份涉密文件带回家中,并上传至境外网站。2022年10月底,杨某在其住处被抓获。

杨某作为国家工作人员,违反保密规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被以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二个月。

90后,博士,公务员,省级单位,这些听起来都是高大上啊,会羡慕煞很多人的。特别是那些持续奔波于公考之路上,至今没有成为公务员的年轻人,一定会羡慕得牙齿都痒痒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他人眼里看起来"高大上"的人,却在入公职一个月后,就因为犯罪被抓,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二个月。原因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

人生之路刚刚开启,就跌落深渊,对这名90后博士生来说,已经不是道路坎坷,而是人生灾难啊。那么,此案到底留下什么教训呢?又应当吸取什么教训呢?首先,难道学校从不教育学生应当如何保守秘密吗?我们不太清楚,这名博士是哪所大学毕业的。能够授予博士学位,应当是一所正规大学,而不是野鸡大学。不然,就不能授予博士学位。

既然如此,为什么一位博士毕业生,连起码的保密要求都不知道呢?这所学校,都教授学生一些什么知识呢?该不会除了教一点书本知识之外,啥也不教学生,包括保密等最基本的常识吧。千万不要告诉我,那么多毕业生中,就这么一位不知道如何保守秘密,不能因此否定学校和教师的功劳。我们要问的是,那应当如何看待呢?把这所学校看作野鸡大学,校方有理由反驳吗?

第二,学生的导师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本科生有很多老师在教,研究生和博士生要专门导师在带,那么,这些老师,尤其是导师,有过教育学生保守秘密等方面的教导吗?按理,没有专门的课,也有引导的话,不然,这样的学生培养出来,不就是一个书呆子吗?还能做点什么事呢?会不会到机关,故意泄露国家秘密,到企业,公开泄露商业秘密呢?什么工作才适合他们呢?

第三,这名博士生这么多年都学了些啥呢?能够通过公考,成为一名公务员,按理,是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的,也有应对答辩等方面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会做出如此愚蠢的行为呢?因为,从案件情况来看,也不是通过泄露国家秘密获取利益等,而是将文件直接传输到境外网站公开,是典型的法盲。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的保密意识,如此,所谓的博士,岂不就是一张文凭,根本代表不了水平吗?

第四,公考到底应当以什么为标准呢?笔试、面试、政审,看起来一道道程序都很完善,可是,从这名博士生的行为来看,似乎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是走过场,根本不具备考核一名公务员的条件和标准。笔试考的都是什么,面试试的又是什么,政审又是如何审的,怎么就录用了一个看似文凭很高,实际是一名法盲呢,该不该调整一下目前的公考办法,切不可再在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公务员,而必须在企业和基层招考,且必须本科至少工作五年、研究生和博士生至少工作三年的人,才有资格报考公务员呢?

第五,录用单位对新公务员没有任何前期培训吗?记得公务员录用后,很多地方都会对新招录的公务员进行专门的培训,那么,这名公务员有没有参加培训呢?都培训了哪些内容呢?工作之后,作为收发文件人员,单位有没有对其讲清楚保密的重要性,特别是文件不能带回家、不能外传呢?不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单位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是否也要承担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