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极科研正面临威胁,澳媒竟炒作:这可能让中国和俄罗斯填补空白

2025-08-10 15:3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条约之一,60多年以来,《南极条约》让各国在南极洲一直致力于和平与科学。

对于在这片冰雪大陆上开展研究的国家来说,科学往往等同于影响力。尽管南极洲并非是"战场",但随着美国削减关键科学项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当地时间8月10日的一篇报道又开始炒作渲染、贩卖焦虑,宣称担心该地区的主导地位可能会悄然发生变化。

报道援引所谓"专家"观点称,如果美国在南极的科学和后勤能力下降,其他国家可能会试图填补这一空白,"最有可能这样做的国家是中国,甚至可能是俄罗斯"。报道提到,中国目前在南极拥有五个永久性科考站,并计划建造第六个,而在过去一年中,中国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首次超过美国。此外,俄罗斯一直在加强其在南极的存在,升级和重新开放科研站,并建造了飞机跑道。

对于这类"中国威胁"的炒作,中方此前就已明确表示,中国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始终按照南极条约体系相关规定开展活动。中国南极站的建设完全符合南极国际规则和程序,将有利于增进人类对南极的科学认知,为中国与各国南极科学考察合作提供平台,促进南极和平及可持续发展。

今年3月,我国在南极秦岭站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运行。 央视新闻

南极至关重要,美西方科研量却在减少

"南极洲的美在于,它常常被视为世界的底部,但实际上却是世界的中心。它是一片被海洋包围的大陆,海洋又将所有其他海洋连接在一起。"ABC称,澳大利亚的南极破冰船"努伊娜"号(RSV Nuyina)日前结束了为期两个月的海上航行,船上60名澳大利亚科学家以及在南极洲的其他国家科研人员所做的工作,对人们了解气候变化以及采取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然而,南极洲的海冰正在缩小,冰架也正在变薄。在南极洲研究至关重要的时期,相关成果却越来越少。

一项由北极大学发布的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有关南极和南大洋的科研论文数量在2021年达到顶峰后,一直到2024年都是逐年下降。

该项研究作者之一、澳大利亚南极科学卓越中心主任马特·金(Matt King)说:"我认为科研成果减少与南极科考成本上升、各国南极项目和高校预算缩减直接相关。"

"我认为我们正密切感受到资金不稳定的影响。"他说:"对于那些(科研成果)产出减少的国家来说……这可以理解为'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认真对待南极'。"

在这一论文数量下滑的国家行列中,澳大利亚与美国赫然在列,而中国则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南极研究论文发表量的全球领跑者。

科研实力才是"硬通货",美国却在削减资金

ABC认为,在美国,这种情况可能即将进一步恶化。美国的南极洲项目由政府独立机构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管理,在特朗普政府的领导下,NSF的资金将在2026财年被削减55%。

此外,负责美国南极渔业科学研究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经费也即将被削减,美国破冰船"纳撒尼尔·B·帕尔默"号(Nathaniel B. Palmer)的租约也即将终止。

1959年12月1日,比利时、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美国、英国、前苏联等12国签署《南极条约》。该条约于1961年6月23日生效,截至2025年4月,共有58个缔约国。中国于1983年6月8日加入《南极条约》,并自1985年10月起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

ABC称,《南极条约》旨在促进该地区的和平与科学,虽然如今已由58个缔约国,但只有29个国家可以做出具有约束力的决定。报道更是直接指出,在这项条约体系下,科研实力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澳大利亚海洋与南极研究所(IMAS)国际法教授杰夫·麦吉(Jeff McGee)指出,《南极条约》的会议中,科研贡献最突出、后勤保障最完备的国家往往拥有最大话语权,这些国家通常主导议程设置,其主张也最受关注,被视为南极科研与后勤领域的核心力量。


美国前外交官埃文·布鲁姆(Evan Bloom)坦言,美国曾长期保持主导地位,拥有最大的科考站、最多的科研人员、最庞大的旅游规模以及最高的额资金投入。"随着美国科研投入缩减,这将对其在南极大陆治理方面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产生长期影响。"

担心美国撤出,澳媒炒作又炒"中俄威胁"

在介绍了美国之后,ABC开始炒作所谓对中俄的"担忧",一些学者也配合渲染所谓对南极洲"双重用途技术"的"担忧"。

"这主要是与南极洲太空研究相关的设备,望远镜和可以与卫星通信的地面站接收器,"麦吉声称:"因此,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设备不仅可能用于科学目的,还可能用于与卫星的通信,而这些通信可能具有军事或监视性质。"

布鲁姆则表示,必须警惕军民两用技术的应用,但他坦言:"与此同时,中国和俄罗斯一样,也在南极进行合法的科学研究,他们有权进行这样的科学研究。"他补充说:"因此,当然存在合作的领域,但当涉及到战略竞争对手时,也有必要关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国家利益。"

麦吉宣称,如果美国撤出南极,而中国或俄罗斯填补了这一空白,澳大利亚将会"感到担忧"。"我们与美国合作非常愉快。他们是我们在南极洲的亲密合作伙伴,不仅在后勤和科学领域,也在外交领域,"他继续说:"因此,澳大利亚必须保持并加强我们在南极的科学和外交实力,以确保我们能够进一步加强,帮助填补美国撤出或之后造成的任何空白。"

美国南极麦克默多科考站 美媒

报道称,虽然特朗普政府目前尚未对南极政策做出任何官方调整,但布鲁姆表示,美国最近派出了一个比以往规模较小的代表团参加了此前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南极外交会议,并且只提交了一份文件。

"就南极政策的基本内容而言,并没有太大变化--无论是对科学的支持、对海洋保护的支持,还是对旅游相关问题的关注,"布鲁姆说:"但我认为这是因为新政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制定政策细节,尤其是在美国,而制定南极政策并不是白宫的真正优先事项。"

当地时间6月23日至7月3日,《南极条约》58个缔约国代表齐聚米兰,举行条约协商会议。

《纽约时报》7月5日曾指出,此次会议举行之际,地缘政治竞争加剧,世界局势动荡。近期,特朗普政府拟将在2026年大幅削减极地科学预算,用于南北两极的研究资金可能减少约70%。美国投资此前已显疲态,近年来正逐步减少在南极的存在。相较之下,中俄正扩大在南极的科研设施。

报道称,此举引发美国专家及一些美国盟国的担忧,开始在南极问题上渲染起了"中俄威胁"。有美国专家表示,预算削减令人担忧,因为存在感的减少意味着影响力的下降,为中国等其他国家填补真空留下了空间,"那么这将被解读为中国取代了我们的位置"。

对于美西方持续在两极问题上炒作中国威胁,中方已做出明确驳斥。

去年2月,位于南极罗斯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南的中国第五个科考站开站。我外交部发言人回应相关提问时指出,中国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始终按照南极条约体系相关规定开展活动。中国南极站的建设完全符合南极国际规则和程序,将有利于增进人类对南极的科学认知,为中国与各国南极科学考察合作提供平台,促进南极和平及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