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还有一位博主透露,有小米汽车车主的订单显示需要等待三个月,但销售仍要求立即支付尾款。在该用户通过社交媒体曝光此事后,小米汽车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从最初的"定金不退"转为协商保留订单。该用户直言,若未主动曝光,自己可能会损失5000元定金。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近期交付量正快速攀升。8月1日,雷军披露,2025年7月小米汽车交付量突破3万台 。在市场表现亮眼的背景下,交付流程的细节争议更显关键,高销量意味着用户基数扩大,任何流程瑕疵都可能被放大。
行业普遍较明确尾款支付时机
对比行业内的其他车企,特斯拉、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品牌普遍允许用户在验车后支付尾款,额且明确将"车辆到店"作为付款的前提;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则多采用"首付+提车时结清尾款"的模式,尽可能减少消费者的资金占用风险。
细节仍需优化
综合各方信息可以看出,小米汽车的尾款支付争议可分为两类:多数情况是"车已到店或将到店,但要求先付尾款再验车";仅少数极端情况为有用户自称在车辆尚未生产或交付周期仍有数月时被要求支付尾款。
对于小米汽车而言,当前正处于产能爬坡与品牌口碑建设的关键阶段,优化交付流程不仅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必要举措,更是维护品牌信任的重要一环。具体来看,需在购车协议中明确"车辆到店"作为付款的前提条件,增设验车后付款的选择权;在APP等签约渠道显著提示付款节点与权益保障措施,避免因条款晦涩导致消费者误解;同时建立独立于销售体系的客服反馈通道,确保用户的合理诉求能得到及时响应。
汽车作为高价值消费品,"先验车再付款"的流程更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也更能保障用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