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席欧盟领导人峰会之前,德国总理默茨发出警告,称欧盟必须进行全面的经济改革,否则将会沦为中美博弈的棋子。
事实上,同为欧盟领头羊的法国,近年来一直在呼吁欧洲独立,警告欧盟不能成为美国的"附庸",结果反遭德国防长讽刺,冯德莱恩这个亲美派的代表人物,在德国的支持下,还成功连任了欧委会主席。

前言
2025 年初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德国总理朔尔茨的发言打破了欧洲外交的传统基调。面对台下的美国代表团,他公开表示 "欧洲不能永远在安全与经济上做他人的附庸",这番言论被视作德国带领欧盟寻求战略自主的明确宣言。
此时的欧洲正深陷多重压力漩涡:特朗普重返白宫后释放的 "美国优先" 信号,让跨大西洋同盟的裂痕持续扩大,而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与防务负担,更让德国看清了依赖外部力量的风险。

欧盟对美国的防务依赖早已根深蒂固,北约框架下的军事保护使欧洲在安全领域缺乏自主应对能力。
2024 年数据显示,欧洲北约盟国国防总投资达 3800 亿美元,首次占 GDP 总和的 2%,但这些投入多集中于配合美国的战略部署,而非构建欧洲独立防务体系。
特朗普第二任期可能推动的 "责任转移" 议题,更让德国担忧美国会将更多安全成本转嫁给欧洲,这直接加速了欧盟的防务自主进程。

2024 年 3 月,欧盟委员会公布《欧洲国防工业战略》,这一首个欧洲国防工业专项战略明确提出向战时工业状态转型,6 月的《2024-2029 年战略议程》进一步重申提高军费开支,同时强调欧盟防务能力与北约的互补性而非依附性。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新一届欧委会专门设立负责防务和太空的专员职位,即便目前权力有限,仍被视作欧洲突破防务自主 "禁忌" 的重要一步。
能源领域的被动局面同样刺痛德国。乌克兰危机后,欧洲液化天然气进口中美国占比已达 50%,但美国 LNG 的到岸价格远超俄罗斯管道天然气,仅 2024 年德国就因能源成本上升导致工业损失超过 200 亿欧元。

这种经济阵痛让德国主导推动欧盟加快可再生能源布局,同时重启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试图在能源供应上摆脱对美依赖,为与美国在经贸领域的潜在博弈储备底气。
在压力中寻找自主空间
中美贸易冲突的升级,让夹在中间的欧盟陷入地缘经济困境。美国不断施压欧盟在芯片、新能源等领域与中国 "脱钩",要求其加入对华出口管制联盟,但德国清楚欧洲与中国的经济联系难以割裂。
中国连续多年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 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虽受全球经济影响略有下滑,但仍保持在 2400 亿欧元规模,德国汽车巨头在华市场份额占其全球销量的 30% 以上,化工与机械制造行业更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稳定。

面对美国的压力,德国选择以 "去风险" 替代 "脱钩",并推动欧盟制定自主的对华策略。2025 年正值中欧建交 50 周年,德国借机主导中欧高频互动,从北京的庆祝招待会到欧盟驻华代表团的主题论坛,一系列活动为双边合作营造氛围。
在 7 月即将举行的欧盟 - 中国峰会上,德国已联合法国拟定议程,计划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领域深化合作,同时在经贸摩擦问题上寻求直接对话,而非盲从美国的制裁清单。

这种策略在欧盟内部获得广泛响应,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报告指出,特朗普执政背景下,欧盟拓展多元化外交的意愿显著增强,对华合作成为其战略自主的重要支撑。
在科技领域,德国拒绝加入美国主导的 "芯片四方联盟" 对中国的极端限制,转而推动欧盟出台《欧洲芯片法案》的补充条款,通过加大本土研发投入与对华选择性合作,维持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力。
这种 "不选边站" 的姿态,实质是德国带领欧盟在中美科技竞争中争夺第三方话语权,避免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构建 "擂台" 的实体根基
德国推动欧盟战略自主的底气,来自于对内部经济与政策的整合。2024 年欧盟完成新一届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选举后,德国联合法国加速推进多项一体化举措。
在工业领域,针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引发的制造业外流危机,欧盟推出规模达 350 亿欧元的 "欧洲工业复苏计划",重点扶持汽车、电池、可再生能源等德国优势产业,通过补贴与税收优惠留住核心产能,与中美在高端制造领域形成竞争态势。

供应链安全成为整合的核心抓手。德国主导建立欧盟供应链预警机制,对关键矿产、医疗物资等领域进行全面排查,同时与拉美、非洲国家签署资源合作协议,减少对中美供应链的依赖。
2024 年 9 月,欧美贸易和技术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欧盟拒绝了美国提出的统一供应链排他性条款,明确表示将保留与中国在非敏感领域的合作空间,这一立场背后正是德国工业界的强力推动。
在外交协调上,德国通过 "欧盟外长非正式会议" 等机制统一成员国立场,应对中美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竞争。

针对 G7 峰会与北约 "印太四伙伴" 会议中美国主导的反华议程,德国联合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提出 "欧盟特性" 的印太战略,强调经济合作优先于政治对抗,避免被美国绑上地缘博弈的战车。
这种内部协调虽仍面临中东欧国家的分歧,但已形成以法德为核心的战略自主共识。
现实挑战与未来走向
德国带领欧盟 "打擂台" 的道路并非坦途。欧盟内部防务开支的分歧、中东欧国家对美国的依赖、能源转型的短期成本等问题,都可能制约战略自主的推进。

美国对欧盟的施压也在升级,特朗普政府已放出风声可能对欧洲汽车加征关税,以此报复欧盟的自主倾向。
在对华关系上,如何平衡合作与竞争,避免同时与中美产生对抗,考验着德国的外交智慧。
但地缘政治的现实已让战略自主成为欧盟的必然选择。2025 年中欧建交 50 周年系列对话、欧盟 - 中国峰会等议程的推进,显示出欧盟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态度。

结语
《欧洲国防工业战略》的落地与防务专员的设立,标志着欧洲在安全领域的自主能力正在成型。
德国作为欧盟的经济引擎与政治核心,其推动的战略转型不仅关乎欧洲的未来,更将重塑全球多极化格局。这场与中美 "打擂台" 的博弈,本质是欧盟在重压之下对自身国际定位的重新定义,其走向将深刻影响未来十年的世界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