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张老师,是教了一辈子学生的老语文教师,人送外号"行走的新华字典"。
退休后饭桌上他经常聊起身边事,有一天就老实巴交地说了一句:家里只生女儿,年纪大了确实有些坎儿不好迈。
不少人听了都不服气,"这年代,养儿养女不都一样?儿女都能孝顺!"可老人家咧咧嘴,摆摆手,说,等真到了要靠娃照应的时候,才发现里头的门道多着呢--不是说女儿不孝顺,而是现实生活里的一些具体难题太容易被忽略。
第一道坎:跑腿看病办手续,千里马变蜗牛。
现在跑医院跟打仗似的,挂号、拿药、做检查,有时候好几个地方来回折腾。
女儿在外地工作,平时照顾自己难得分身。即使赶回家,一面对盘丝阵般的医院流程也会抓瞎。
而很多老同志住的是老小区,没有电梯,腿脚本来就不好,中途摔倒都没人帮忙。
有儿子的家庭多半户口、流程、跑腿这些琐事轻松点,男娃能拙点力气,人情世故更好打通。
第二道坎:家里大小事,操心换不来帮手。
老人家家里坏水管、漏屋顶、拉煤球、割草修篱笆,都是体力活。
女儿细心又贴心,电话里能嘘寒问暖,可一到实际操作都成了"遥控指挥"。
尤其是农村,日常杂活和农活还真需要搭把手。
请邻居帮忙不是长久之计,怕欠下人情债,时间长了老人感觉日子越过越尴尬。
第三道坎:婚姻家庭,牵扯到"婆家"复杂关系。
女儿出嫁后,和婆家有了更多顾忌。
习俗讲究"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虽说过时,但村里有多少老人真不在意?逢年过节,女儿要在新家忙乎,还得照顾公婆,自家父母只能靠电话视频解解思念。
有的乡村长辈,碰到家里婚丧嫁娶,女儿帮不上大忙,心理落差也特别大。
第四道坎:经济资源分布,毕竟有差别。
女儿一般婚后经济从属于新家庭,有些涉及投资、买房、赔补等重大决定时,好多女儿也只能两手一摊,"问问我老公吧"。
没有儿子的家庭,房产归属、财产继承,最终是让老人都捏一把汗。
其实不是怕女儿不管,而是"外姓"的财产处理牵扯很细,担心得罪亲家双方,出现矛盾无人协调。
第五道坎:心理孤独和安全感的双重考验。
人老了最怕独守空屋。女儿全心全意,奈何时差、路程拖累了陪伴。
万一身体哪天出了状况,住院打针需要签字担保,每次都让老人家提心吊胆。
小区邻里之间,总看过儿子陪爸妈散步、买菜,而只有女儿的家,老人常常独来独往,心里难免发虚。
其实并不是说只生女儿的父母就注定晚景凄凉。
每家每户都有孝顺能干的好姑娘。
时代在变,政策在进步,多子女家庭养老问题也日益改善。这些坎,不是绝路,只不过需要提前规划,亲戚朋友多关心,有条件的老人早点布局,养好身体,照顾好自己,和女儿们多沟通、互相理解,才能晚年顺利、安享天伦。
养老路很长,还得合家齐心,女儿就是贴心的小棉袄--只不过冬天来临,单薄一点需要多加几层护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