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日淑表示:事实上,韩国已为达成关税谈判准备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1000亿美元的资金由韩国主要集团的纯投资资本构成,包括三星、SK、现代汽车、LG、韩华、HD现代等十大集团参与;如果再加上政府资金,金额还将进一步增加。
对于该投资计划,权日淑认为,"虽然通过对美投资来战略性地换取关税下调是可行的,但对投资资金的投资方向决策权和收益分配上必须为韩国国益争取有利条件,不能简单地照搬日本的先例。"
特朗普的"冷落"源于李在明"亲中"?
此次美韩谈判陷入僵局,折射出李在明上台以来两国关系的微妙变化。
尽管李在明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处理所有问题都把美国放第一位",但韩国依然遭遇了一系列美国的"冷落",比如白宫在李在明当选总统的后一天,发表了一份极为罕见的立场声明,称"对于中国对民主国家的干涉和影响力,美国表示担忧和反对";韩国新总统就职后,通常韩美两国会在一个月内确定首脑会谈历程,但这次显然无法按时举行了;最后,美日达成关税协议前,"日本首席贸易谈判代表八次访美、外加一次日美首脑会谈",对比之下,韩国连部长级会议也断断续续。
此外,自7月以来,美韩间多次发生意料之外的会谈推迟或"放鸽子"的情况,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7月21日,韩国国家安全顾问魏圣洛按计划前往白宫参加会晤,但被告知鲁比奥因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会谈时间延长而无法出席。第二天,美国官员表示,仍然无法进行面对面会谈。因此,尽管当天鲁比奥和魏圣洛都在华盛顿,双方仅仅通话交谈。随后,魏圣洛会见了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但最终未能与鲁比奥举行见面。
同日,韩国外交部长赵显就职后立即试图安排与鲁比奥通话,但一直没能得到回复。
7月24日,美国以贝森特行程紧急为由,突然取消了原定于7月25日举行的韩美"2+2"金融和贸易会谈。报道称,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具润哲是在航班起飞前一个多小时通过电子邮件得知了会谈取消的事宜。距离8月1日的谈判期限本就时日无多,韩美"2+2"对话的推迟无疑进一步压缩了韩国的应对时间。
因此,韩国国内(尤其是保守派阵营)的部分舆论认为李在明的"亲华"倾向是造成特朗普"误会"和"冷落"的关键原因之一。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自李在明上台以来美韩关系的微妙变化?特朗普的"冷落"究竟出于何种目的?
对此,韩国汉阳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闵贵植向观察者网表示,韩国的在野党和保守派为了攻击李在明总统,正试图给他贴上"亲中派"的标签,然而,李在明并非亲中派,而是实用主义者。李在明认为尹锡悦政府过度的"亲美""亲日"立场给韩国国家利益带来了重大损失,因此他试图将其恢复为正常的平衡外交政策。
闵贵植指出,特朗普"冷落",既是他特有的谈判策略之一,也是旨在驯服韩国新任总统的战术性行为。以"战时作战指挥权移交计划"为例,实际上该计划早在卢泰愚政府时期就已启动,后来更是经韩美双方协商后做出的决定。然而,随着驻韩美军作战范围和角色发生变化,美国目前完全没有收回该权力的意图--"因此,李在明的战时作战指挥权收回主张被视为损害美国利益,美国也可能通过操控韩国保守派将李在明塑造成亲中派。"
闵贵植进一步分析称,目前韩美领导人会晤未能安排,可视为两国之间存在博弈。然而,韩国所谓的"亲美"保守派媒体却因害怕这种氛围,批评李在明未能与特朗普会面是因为他"亲中"。因此,韩国舆论中李在明的"亲中"形象并非普通民众的看法,而是来自韩国保守媒体的攻击,支持李在明的许多国民也并不认为他是亲中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