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贞观年间太宗身体逐渐衰弱,他更加依赖长孙无忌。此时,李世民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太子人选。最初,李承乾作为太子并没有问题,早年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然而,到了贞观后期,李承乾的种种问题逐渐暴露,他的性格和能力无法支撑起帝王之位的重担。相比之下,魏王李泰似乎更得李世民的宠爱。每次李世民出巡,总会让李泰随行,而将太子李承乾留在京中,这无疑暴露了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
但就在李泰似乎稳操胜券之际,李治这个一直默默无闻的弟弟却突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李治,这个看似无甚出众的年轻人,凭什么能与李泰竞争皇位?答案显而易见--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支持者--长孙无忌。正是长孙无忌的坚持,使得李治在这场权力斗争中突然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黑马。
长孙无忌的反对让所有人震惊。多年来,尽管他身居高位,却鲜少干预朝政,然而在这场关于太子之位的争夺中,他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李治一方。长孙无忌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是出于对李治个人能力的支持,更因为李泰背后隐藏的深厚权谋。李泰的政治手腕和对兄弟的冷漠,早已让长孙无忌产生了警觉。李泰一旦登基,必定会清除潜在的威胁,而李治作为年幼的弟弟,反而能为他提供更好的政治平衡。
再看褚遂良,他言辞更为直接,毫不掩饰地表示李泰如此胆大妄为,正是因为太宗对他过于宠爱。更让人担忧的是,李泰曾公开表态,若日后成为皇帝,他会让李治继承帝位,这一言论在褚遂良看来,藏着极大的危机:如果李泰能够说出这样的谎言,那么他背后的野心和阴谋也不言而喻。
最终,经过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的深思熟虑,李世民意识到:李泰若登上皇位,必定会导致兄弟相残,历史的悲剧将重演,这正是他最不愿看到的局面。深感忧虑的李世民,最终在长孙无忌的建议下,抛弃了李泰,选择了李治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此时,年仅十六岁的李治,凭借长孙无忌的支持,成功登上了太子之位,并最终成为了大唐的新天子。长孙无忌通过李治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未能守住自己的辉煌,最终在权力的巅峰时跌入深渊,名声一落千丈。
这场储君之争,深刻揭示了长孙无忌的政治智慧与野心。在李泰和李治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那个更容易控制的李治。正是这一决策,让长孙无忌得以借助李治的登基,实现了自己的权力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