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编写一个直径10厘米的叶轮程序。"指令发出后,全球首台自主学习智能数控系统--华中10型,让AI助手秒回代码,直接驱动机床开干。这是诞生在武汉的全球独一份"机床超级大脑"。
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而数控系统是工业母机的"大脑",华中10型让机床秒变"学霸",能自己感知、学习、互动。
曾几何时,国产数控系统高端市场占有率不足5%,五轴联动等高端设备依赖进口。"冲破封锁线,我们不服这口气。"国智中心副主任、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说。
从1993年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1型打破技术封锁,到今年4月华中10型问世,实现人工智能在工业母机的系统性创新,背后是30多年的持续攻坚,更是核心科技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同样在今年上半年,武重集团发布世界首台智能重型机床高速高精智能重型立式铣车加工中心,该机床关键核心部件已实现全部国产化;华工激光发布的首台复杂曲面六轴激光微孔加工装备,助力航空发动机制造向高性能、轻量化、长寿命、短周期、低成本等方向发展。
国产机床实现逆袭,是武汉传统产业逐"绿"向"智"的缩影。今年前三季度,武汉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3%,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六成。
制造业不断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背后是武汉制造业的"智慧基因"越来越强。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我国首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武汉跻身前十,智慧城市测度,武汉优势明显。长飞光纤、武汉京东方入围工信部2025年度领航智能工厂项目培育清单,武汉入围数与上海并列全国城市第一。

生物医药,是武汉向"新"求动能的重要赛道。
光谷生物城,禾元生物"稻米造血"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主体结构封顶,设备陆续进场、安装、调试,预计2026年二季度投产。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1200万支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
"'稻米造血'属于全球首创成果,注射液一旦上市,可替代国内人血清白蛋白约四分之一的进口量。"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代常说。

杨代常董事长带领研发团队做实验。企业供图
2006年,杨代常成立禾元生物,经过近20年的攻关,团队从稻米中分离纯化出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稻米造血"。
在武汉,聚集着一大批像禾元生物这样的企业,他们勇闯创新药"无人区"。随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武汉一类新药研发已进入国家第一方阵,近400种新药在研。

光谷生物城创新园全景。记者周超 摄
还有全球首创可视介入机器人、全球首款帕金森自体细胞治疗药物、全球首款子宫内膜癌早筛试剂盒……武汉生命健康产业持续发力,成为医药新技术首发地,一批世界级创新成果陆续拿到"准生证"或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目前,武汉汇集大健康企业超4500家,突破5500亿元规模,正逐步成为全球生命健康产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占据细分领域一席之地。
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发布的《202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显示,武汉光谷生物城综合竞争力排名升至全国第五,较上一年提升一位。
武汉创新实力一再刷新,这不单是和过去的自己相比,更在于对照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从关键技术的攻坚突破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浪潮,在全球创新版图中,武汉被不断"点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