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不妥就打?中美刚敲定谈判地点,美军双航母开进南海

2025-10-22 10:48  头条

10 月 20 日中美刚敲定东盟峰会期间的磋商时间,10 月 17 日穿越新加坡海峡的 "尼米兹" 号航母打击群已在南海展开行动,更与 "乔治・华盛顿" 号航母打击群完成西太平洋会合。

特朗普 10 月 26 日赴马来西亚参会前,美军的 "武力预热" 已抢先登场。

这场看似巧合的军事部署,实则是美国 "炮舰外交" 的典型套路。

可谓是谈判桌刚摆好,航母已杀到,美军这场 "肌肉秀" 至少藏着三重算计。

双航母布阵,威慑力远超单舰的 "作战级信号"

美军此次部署的压迫感,从航母编成就能读懂。

"尼米兹" 号刚结束中东三个月部署,携第 11 舰载机联队、E-2C 预警机中队及 4 艘护航舰艇闯入南海,水下更有核潜艇隐蔽掩护。

而常驻西太的 "华盛顿" 号与之会合后,形成覆盖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夹击态势。

单航母是 "信号传递",双航母则是 "作战编成",这种配置在 2016 年南海仲裁案时曾被用来施压中国,如今故技重施意味明显。

更值得警惕的是 "尼米兹" 号近期可能的演习内容。

在近菲律宾海域开展 "守礁掩护""反舰攻击" 等针对性项目,E-2C 预警机密集起降搜集情报,F/A-18 战机挂载 "鱼叉" 反舰导弹演练打击。

这分明是在为菲律宾仁爱礁挑衅 "站台",同时向中方秀出肌肉。

而美军借机重返苏比克湾基地,更让其南海军事存在实现 "质的升级",毕竟这个能停靠超级航母的据点,正是 "第一岛链" 封锁的关键节点。

谈判桌上的 "武力筹码",特朗普的三张牌与中方的底线

美军的军事动作,恰与特朗普的谈判诉求形成呼应。

这位即将参会的美国总统已亮明对华 "三张牌":要求中方恢复购买美国大豆、遏制芬太尼流通、放松稀土出口管制。

要知道,中国自 5 月起暂停美国大豆进口,稀土出口管制更直击美国高科技产业痛点,这些压力正通过选票向特朗普传导。

但中方早已划出红线。

外交部 10 月 20 日明确回应:谈判必须建立在 "平等、尊重、互惠" 基础上。

这种立场背后,是中国对 "炮舰外交" 的清醒认知。

2020 年美军曾以双航母演习施压,如今中国海军不仅有针对性军演,更有改进型轰炸机瞄准大型水面舰艇,用实力打破威慑闭环。

国防部早已严明,美国 "兴风作浪" 只会让中方更坚定地 "乘风破浪"。

东盟峰会成博弈舞台:谁在主导地区秩序?

特朗普选择东盟峰会作为谈判场合,本身就藏着算计。

美国试图通过双航母秀肌肉,拉拢东南亚国家站队 "印太战略",而苏比克湾的军事化正是其渗透东盟的关键一步。

但南海局势早已不是美国说了算:全球 1/3 航运依赖这片海域,各国更清楚 "冲突没有赢家",中国坚持的 "谈判解决争议" 才是人心所向。

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的 "访华说辞",他宣称 "已获邀请明年初访华",却遭中方沉默回应。

这种反差恰恰说明:军事威慑换不来谈判筹码,唯有尊重主权与利益平衡,才能打开对话空间。

当 "尼米兹" 号的战机在南海起降时,或许忘了一个基本事实:19 世纪的炮舰逻辑,早已不适用于 21 世纪的国际博弈。

美军这套 "威慑逻辑",放在如今的南海早已行不通。

这些年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常态化巡逻早已形成体系,解放军海空力量对南海的管控能力不断提升。

美军航母每次进入南海,解放军都会全程跟踪监视,从侦察机抵近侦察到舰艇伴航,每一步都展现出 "绝不允许家门口生事" 的态度。

美军 "里根" 号航母上次进入南海时,解放军直接在周边开展实弹演习,用实际行动打破了美军 "想来就来" 的嚣张气焰。

特朗普想靠武力给自己的谈判桌加码,但中国用 "军事准备 + 坚定立场" 证明:威慑无效,合作共赢才是唯一正解。

这次双方敲定谈判时间,本身就是基于 "管控分歧、务实合作" 的共识。可美军偏偏在这个时候派航母闯南海,本质上还是 "冷战思维" 在作祟。

中美之间的分歧,从来不是靠军事威慑能解决的;南海的和平稳定,也不是靠一两艘航母能保障的。

接下来,就看美国能不能放下 "霸权思维",在谈判桌上拿出真正的诚意;如果还是抱着 "大棒先行" 的想法,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