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导体行业突然传了个消息,一下就炸了,中资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总部在荷兰,居然被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冻结了资产和知识产权。
荷兰法院还帮着暂停了中资派过去的CEO职务,硬塞了个有"一票决定权"的外籍董事进来,甚至要求把安世几乎所有股份交给政府指定的人托管。
荷兰一边喊着"要保障供应链安全",一边对合法经营的中资企业下手,连个像样的证据都拿不出来,面对这种明摆着的"抢资产",中方能坐视不管吗?
想搞懂荷兰这波操作有多离谱,得先说说它到底对安世半导体下了哪些手,安世是闻泰科技2019年花大价钱收购的核心资产,在全球分立器件市场能排进前三,
就单看去年它给咱们国内车企的供货量,就占了全球销量的23%,可从荷兰政府下指令那天起,这家企业的正常运营彻底乱了。
闻泰之前派去的CEO,被荷兰法院以"要配合调查"为由停了职,取而代之的是荷兰方面推荐的外籍董事,而且这人手里攥着"一票定音"的权力,也就是说,安世接下来怎么生产、接什么订单,都得听荷兰这边的。
接着是"冻资产",安世的专利技术、生产设备,连海外账户都被冻了,别说扩大生产,就算给下游车企发货,都得先跟荷兰政府报备、等审批。
最后是"抢股权",安世几乎所有股份都被交给荷兰政府指定的第三方托管,闻泰作为母公司,连股东该有的知情权都没了。
还有个时间点特别耐人寻味,荷兰动手前一周,美国刚发布"50%规则"出口管制新规,明确说要把管制范围扩大到"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50%的子公司。
而闻泰科技2022年就被美方列进了这份清单,荷兰这动作跟美国几乎是"无缝衔接"。
之前荷兰已经停了给中国卖高端光刻机,现在又来抢中资芯片企业的控制权,等于从"上游设备卡脖子"延伸到"中游生产夺权",把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两头都盯上了。
这可不是简单的国际竞争,对咱们普通人来说,这事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安世的汽车芯片要是供不上,国内车企可能就得减产,有些车型的提车时间会变长。
消费电子这边,手机、家电的核心零件也可能因为缺货涨价,荷兰看似针对企业的操作,其实已经悄悄影响到咱们的日常消费了。
面对大家的疑问,荷兰那边给的理由听着挺"合理",一会儿说"有国家安全威胁",一会儿又说"怕技术泄露",荷兰《新鹿特丹商报》还专门写文章炒这两个点。
可仔细琢磨琢磨,这些说法全是没根没据的空话,"国家安全威胁"真谈不上,安世做的是分立器件和逻辑器件,属于"成熟制程芯片",既不是能做高端芯片的先进技术,也跟军事领域不沾边。
它最核心的产品,就是汽车里的二极管、三极管,还有手机充电器里的控制芯片,跟"国家安全"八竿子打不着。
后来荷兰经济事务部又补了句"为了保障关键技术连续性",可真要想保障技术,完全可以走技术合作、质量审核这些常规路子,没必要用"冻资产、换管理层"这么极端的办法。
毕竟没哪家企业会靠"抢别人股权"来保护技术,荷兰自始至终没拿出过任何证据,安世被闻泰收购后,一直按荷兰的规矩报备技术、配合监管,连欧盟的反垄断审查都顺利通过了。
反倒是荷兰的ASML公司,跟着政府限制给中国卖高端光刻机,怕咱们掌握这技术,今年上半年还给中国知识产权局递了17项光刻设备辅助技术的专利申请,要求中国企业用这些技术就得交钱。
荷兰这操作不是明摆着"只许我垄断技术,不许你合法做生意"吗,双标得也太明显了。
还有个细节能看出荷兰的矛盾,动手前,荷兰还偷偷联系了日本、韩国的稀土供应商,想让他们多给荷兰供稀土。
要知道,光刻机的核心部件离不开稀土,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国,之前中国出台稀土管控措施后,荷兰一直怕断供。
一边怕中国反制,一边又跟着美国打压中企,荷兰这种"又想要好处,又想卡别人脖子"的心态,把这场所谓的"监管"彻底变成了闹剧。
荷兰敢这么干,中方的回应一点没含糊,从企业到官方,一步步把"维护合法权益"的立场摆得明明白白。
最先站出来的是闻泰科技,10月12号晚上,闻泰发了篇长声明,直接戳穿了荷兰政府的猫腻,说这次冻结是"带着地缘政治偏见的过度干预",所谓的"国家安全"就是莫须有,还明确表示"对这种针对中资企业的歧视性做法强烈抗议"。
声明里还提了,闻泰已经启动法律程序,同时通过合法渠道正式找中国政府维权,要知道,闻泰年营收超500亿,股东里还有国资背景,这次主动求助,也说明企业自己扛不住这种国家层面的打压,得靠国家力量维护正当权益。
紧接着,中国外交部在10月13号的例行记者会上给了官方态度,彭博社记者问起荷兰限制安世的事。
发言人林剑直接说:"中方一贯反对把国家安全概念用过头、针对特定国家企业搞歧视。相关国家该守守市场原则,别把经贸问题搞成政治问题。"
虽然没直接提荷兰,但"把国家安全用过头""经贸政治化"这两句话,正好说到了荷兰操作的根子上。
后来《金融时报》又问"有没有跟荷方沟通、给闻泰啥帮助",林剑说具体情况可以问主管部门,但补了句"中方维护自己正当合法权益的决心,绝对不会动摇"这话已经把态度摆得很清楚了,中国不会看着中资企业受欺负。
荷兰这次是"用法律当外衣,包着政治目的",通过行政和司法联手,把商业问题变成地缘博弈的工具。
中方这次回应不只是为了闻泰一家企业,这些年,美国及其盟友老拿"国家安全"打压中企,从华为到中芯国际,再到现在的闻泰,本质上都是想通过遏制中国科技企业,卡住中国产业链升级的路。
中方这次态度强硬,也是在告诉外界,中国不会容忍这种"打着规则旗号破坏规则"的事,谁要是针对中企搞歧视,肯定会得到回应。
荷兰冻结安世资产这事,现在还在走法律和外交沟通的流程,但已经给咱们中国企业提了个醒,特别是那些在高科技领域"走出去"的企业,这里面有不少值得琢磨的地方。
过去很多中企收购海外资产,更看重技术、市场这些商业因素,对地缘政治风险想的不多。
比如闻泰收购安世时,主要盯着安世的技术优势和全球渠道,没料到几年后会因为美国的"实体清单"和荷兰的配合打压陷入被动。
搞海外投资,尤其是半导体、新能源这些敏感领域,得提前看看目标国的政策倾向、跟美国的关系近不近,甚至可以找专业的机构评估风险。
虽然荷兰这次是带着偏见动手,但企业自身的合规工作还是基础,安世被冻结前,一直按荷兰的规矩报备技术、配合监管,这也是闻泰能理直气壮抗议的底气。
从更大的角度看,荷兰这波操作也波及了全球产业链,半导体产业本来就是高度全球化的,荷兰强行干预中资企业,不光会影响安世的生产,还可能让下游汽车、消费电子企业的供应链断档,最后损害的是全球消费者的利益。
这种"把经贸问题搞成政治问题"的做法,违背了产业链合作共赢的原则,也让更多国家看清了"技术霸权"有多害人。
中方的回应也不会只停留在抗议和沟通上,不管是走法律途径维权,还是通过外交渠道施压,核心都是要让荷兰明白,中国维护中企合法权益的决心不会变,想靠"抢资产、卡脖子"遏制中国科技发展,最后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