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小雪"节气一到,天气就开始真正转冷了。寒风一吹,很多人就开始觉得浑身发冷、手脚冰凉,甚至情绪也容易低落。其实,这个时候的饮食调养,决定了你整整一个冬天的身体状态。

中医讲:"冬三月,养藏为本。"意思是说,到了冬天,人体应该像大自然一样,减少消耗、增强储备,把营养藏进身体里,为来年打基础。而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冬季是免疫力最容易"掉线"的季节,如果营养跟不上,很容易感冒、犯老毛病,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那问题来了:冬天到底该怎么吃?其实不复杂,小雪前后,这4种"营养担当",你一定不能少。
一、为什么说"小雪"是进补的关键节点?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标志着冬天的正式登场。气温降低、日照缩短,人体基础代谢率上升,为了维持体温,能量和营养的消耗也随之增加。
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冬季适当增加优质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提高抗寒能力。
尤其是中老年人、体寒怕冷者、慢性病患者,一旦营养跟不上,极易出现体力下降、情绪波动、睡眠变差,甚至诱发心脑血管事件、高血压失控等严重问题。
二、小雪节气,身体发出这4个信号,提醒你要"进补"了!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大补特补,但如果你出现下面这些信号,说明你该调一调饮食结构了:
1. 手脚冰凉、晚上难入睡
这很可能是末梢血液循环差、基础代谢低下的信号。缺乏铁、维生素B族、优质蛋白都会导致这种情况。
2. 动不动就感冒、咳嗽
免疫力下滑的典型表现。冬季干冷,呼吸道黏膜容易受损,如果体内缺乏锌、维生素C、维生素A,就更容易"中招"。
3. 情绪低落、懒得动
冬季日照短,人体褪黑素和血清素分泌改变,容易导致"季节性情绪障碍"。此时,摄入富含色氨酸和复合碳水的食物,有助于稳定情绪。
4. 胃口不好、消化变差
寒冷刺激会让胃肠道血流减少,导致食欲低下、消化功能减弱。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和消化酶的食物,有助于缓解。
三、小雪进补记住这4样,"营养+养生"两不误
以下4种食物,都是冬季补养的"明星选手",不仅营养密度高,还顺应时节,适合大多数人日常食补。
1. 羊肉:温补强身,驱寒第一好菜
羊肉性温,入脾胃经,有"冬日补品,羊为上"的说法。
现代营养学研究显示,每100克羊肉中含有约20克优质蛋白、丰富的铁、锌、维生素B12,对提升免疫力、强健肌肉、预防贫血有重要作用。
特别适合手脚冰凉、阳虚体质、冬天怕冷的人群。可以炖汤、涮锅、清炖皆宜,但要注意不过量,每周2~3次为宜。
2. 黑木耳:清血管,护心脑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而黑木耳富含水溶性膳食纤维、植物多糖和天然抗氧化物,有助于降低血脂、清除血液垃圾。
《中国食物成分表》显示,每100g黑木耳含钾约757mg,同时还有丰富的铁和钙,非常适合高血压、高血脂、血液粘稠人群食用。
建议每周吃2~3次,可以凉拌、炒菜、炖汤,但要记得提前泡发,并彻底煮熟,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3. 红薯:补气养胃,抗寒又抗饿
冬天很多人容易胃口差、便秘,而红薯富含复合碳水、膳食纤维、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既能养胃,又能帮助排便。
红薯中所含的抗氧化成分,还能增强细胞修复力,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而且它的升糖指数低,适量食用不会明显升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适当选择的健康主食。
4. 白萝卜:冬日"小人参"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白萝卜在中医中被称为"顺气食物",能帮助消化、缓解胃胀气。
营养角度看,白萝卜富含维生素C、钾、钙和多种天然酶类,能增强呼吸道黏膜抵抗力,对预防冬季感冒、咳嗽有一定帮助。
建议搭配牛腩、羊肉一起炖,既能中和肉类温热,又减轻油腻,提升吸收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