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是战是和?73岁李显龙出山,预言中美惊涛骇浪,80年罕见(2)

2025-03-27 16:55  国际旅游岛商报

李显龙的 "安全带" 隐喻,正是这种策略的具象化:对内加速数字化,对外强化枢纽地位。但现实远比理论残酷:2025 年新加坡经济增速从 3.2% 腰斩至 1.8%,国际机构警告 "贸易立国模式面临 30 年最大危机"。新加坡总理黄循财的坦言更直白:"我们最终还得看美国的脸色。" 这种无奈,源于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脆弱性 -- 当美国将 "印太战略" 军事化,新加坡不得不在安全承诺与经济利益间找平衡。

李显龙的清醒在于承认:"大变局终将来临,我们唯一能做的是适应。" 这种适应,既包括技术层面的转型(人工智能港口、绿色能源枢纽),更包含地缘认知的迭代。历史上,新加坡曾在越战时期押注美军后勤,在 90 年代抓住中国开放机遇,如今正试图在 "去风险"叙事中寻找新定位 --2025 年启动的 "东盟数字走廊",就是拉拢中美共建数字贸易规则的尝试。

但深层挑战在于:当全球贸易体系从 "多边主义" 退化为 "集团对抗",新加坡的 "中间地带" 能否存续?历史给出的答案并不乐观:1960 年代的瑞士靠中立国地位,但 21 世纪的地缘竞争已无真正的 "中立区"。李显龙的前任李光耀曾说:"新加坡的生存是一种信念。" 如今,这种信念正面临新考验 --2025 年新加坡国防预算增至 GDP4.2%,同时对华科技合作项目逆势增长 35%。这种 "双轨加速",正是小国在惊涛骇浪中的生存密码。

中美是战是和?这场 80 年未有之变局,考验的不仅是中美智慧,更是所有 "小草国家" 的生存艺术。当全球化的潮水退去,谁能裸泳,谁能冲浪,答案正在风中飘摇。而新加坡的故事,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在惊涛骇浪中,没有旁观者,只有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