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大阅兵唯一“遗憾”,国人真的不能忍了!

2025-08-31 08:37  头条

这场阅兵,还没开始,装备剧透一条接一条,东风"明星家族"据说继续上阵,还有新面孔要首秀。26国领导人和国家元首确认出席,这个阵容,够分量。

从2014年2月明确纪念日算起,十多年里,一次比一次沉稳,一次比一次有气象。国家强起来,仪式的分量也跟着水涨船高。阅兵不是秀肌肉这么浅,它是国家对过去的致敬,对当下的自信,对未来的宣告。

很多人忘不了2015年那一幕。天安门广场上,由抗战老兵、支前模范和英烈子女组成的方阵缓缓通过,里面有不少来自台湾的抗日老兵。镜头扫过老兵脸上的皱纹,汗水和泪水糅在一起。那一刻,很多人红了眼。两岸分隔这么多年,可当年血与火铸就的共同记忆,还是把我们拧在一起。

时间最无情。现在全国在世的抗战老兵已经不足百人,平均年龄105.6岁。很多人走路需要搀扶,说话气短,眼睛不太好用,却还会攥紧一枚徽章,一张老照片。对他们来说,能再站在天安门前看看,能听一次礼炮,能亲眼见证今天的中国,可能就是这辈子的最后一个愿望。

今年,本该有一个温暖的安排。国台办在6月份公开发出邀请,欢迎台湾抗战老兵以观礼嘉宾身份赴天安门广场,见证历史性一幕。一边是迟来的圆梦,一边是国家层面的敬意。这封邀请函,按理说应该稳稳地落在老兵的手心里。

可转场太突然。邀请一到台湾,立刻被按下了刹车。赖清德当局下发禁令,严禁台湾公务人员、退役军官以及安全系统人员赴大陆参加这次阅兵。违规者,会被以"重罚"对待,最高3年有期徒刑,退休金还可能被剥夺。一个政治决定,砸在一群百岁老人的头上。那一刻,这封邀请函就像变成了烫手的山芋。拿着不敢,放下不甘。

有人愤怒,有人叹气,2015年马英九没拦,到了赖清德这儿,门直接焊死。明眼人都在问,这到底怕什么?是怕老兵"被收买"?怕他们来大陆见到真实的中国,还是说,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小算盘,不愿让这批见证过历史的人发声音?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也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节点。结果赖清德刻意把这一天包装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终战日",避谈日本侵略,避谈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对历史绕着走的姿态。过去他还把荷兰殖民台湾的历史说成"全球化开端",把反殖民英雄蒋渭水的爱国誓言硬拗成"台独"口号。这条路他走得不慌不忙,目标很明确。

看清这条线索,就不难理解他这次的态度。一方面,他在谋自己的政治利益。通过不断挑动情绪、拉高对抗,为个人加码。至于岛内老百姓想要平安、想要发展,这不在他的优先级里。另一层,是迎合外部势力。台湾对一些国家是牌,是工具,是遏制中国大陆的筹码。只要能当"棋子"换取关照,"台独"就会被吹得越滚越大。还有一层,不少人也看得懂--对日本的讨好。

更早些时候,他当台南市长就做过表态性的动作。夜里拆掉纪念公园里的孙中山铜像,把中正路改成"汤德章大道"。汤德章是什么人,岛内争议不小,身份背景复杂。到了更高位置,他还变本加厉,篡改教科书,搞"两岸互不隶属"的话术。一步一步,想把历史切割干净,想把现实绑上战车。

这种路线,真能"讨好"外部势力吗?连外部也会打鼓。中国大陆现在的体量与能力摆在那儿,连美国都要权衡。有人注意到,美国一边想要大陆的稀土和市场,一边释放善意,既想留学生,也想通气。这个时候,台当局越是往前冲,越容易把矛盾顶到台前。美国智库已经有警示声,认为这种激进路线可能诱发大陆更强硬的手段。日本就更不用说了。大陆的发展节奏和底气,注定不可能被几句挑衅打乱。赖清德自以为把算盘打得稀里哗啦,实际把自己推到两岸人民对立面,在国际舞台也成了"不稳定因素"。

两岸该怎么走,答案已经很清楚。中国统一的进程,不会被某个人、某一句话、某一道禁令改变。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老兵的身体情况不等人。今天能走,明天就可能走不动。能不能为这些老人留一条"人情之路"?

历史在往前走,现实在往前走,民心也在往前走。利害计算、外部压力、岛内政治,这些都是暂时的噪音。真正沉到底的是民生,是安全,是发展,是尊严。老百姓看得明明白白,什么路稳当,什么路是悬崖。时间会给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