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购买情趣用品被曝隐私遭扰,细节炸裂

2025-11-21 17:03  头条

她自述只是买了个情趣用品,换了手机号、微信也解绑了,结果十个月后,一个自称"前员工"的陌生人加她微信,开口就说能在后台看到她的位置,还问要不要来一场"线下服务"

那一刻,你能想象到的尴尬、害怕、愤怒,全涌上来

她是福建泉州的李女士(化姓),今年1月在网店下单了 KISSTOY 的情趣用品

那次交易后,她没有注册过品牌的 App,也没继续和店铺有任何互动

9月底,她特意换了新手机号,微信也绑了新号,想着把所有可能的关联彻底断干净

可到了11月中旬,陌生微信精准找来,话里话外不仅露骨,还称"后台能看到你的位置"

李女士在11月18日把聊天截图发到网上,事情一下子炸开

评论区里,有人气愤,有人害怕,还有不少人说自己也遇到过类似骚扰,买了情趣用品后莫名其妙被陌生人加微信,甚至连快递盒都写着"智能按摩仪"四个字,根本谈不上隐私

19日下午,KISSTOY 发声明称相关言论"虚假、诽谤",并强调涉事人员不是其在职或曾任职员工,产品及配套 App 不具备地理位置跟踪和收集功能,已委托律所取证并启动法律程序

这份声明出得很快,但真要说服人,还差点意思

一个关键疑问没有正面回应--李女士换了新号、新微信后,骚扰者凭什么能找到她?

更微妙的是,舆论发酵两天里

多名网友晒出手机权限记录称"该品牌 App 在近3天访问位置信息达到90次,且常出现在凌晨"

对此,KISSTOY 的相关负责人在20日表示已经报警,正与李女士沟通

网店客服解释称"App 需要定位权限是为了连接蓝牙设备,并不会收集地理位置"

记者多次致电所属公司,不是无人接听,就是未获有效回应

事情走到这一步,信息像拼图,有些块对得上,有些块还缺着

我更在意的是链路问题

隐私保护这件事,永远是"短板定律",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整桶水就漏了

李女士只做过一次网购,不用 App,不绑社交账号--按理不该留下太多痕迹

那骚扰者的信息从哪儿来?

是平台系统有漏洞、供应链外包乱象,还是第三方黑产从快递、商家侧"顺走"了数据?

目前都没有定论,这也是此事最揪心的地方

别以为这是小概率

北京消费者协会在2025年8月的调查显示,近三成情趣电商平台在用户未登录的状态下仍保存订单记录,还有平台默认勾选"同意保存购物记录"

去年底,国家网信部门曾通报,三家情趣类平台因未加密存储敏感数据被罚20万至80万元

技术不是做不到,而是有人不上心,有人不愿意花钱,有人觉得"差不多就行"

我见过太多人收这类快递时躲躲闪闪

"快递不敢当面拆"成了很多人的真实心声,有时候不是怕别人知道你买了什么,而是不相信系统会替你守住秘密

顺丰、京东早就升级隐私面单,姓名、电话、地址可隐藏成虚拟号,但还是有商家用老面单系统,包装也不做伪装,"隐私发货"成了装饰词

那天深夜,李女士手机"叮"了一声,她说当时在厨房洗碗,冰凉的水从手背滑到掌心,心里反倒更凉

当你以为断干净的联系忽然复活,最刺痛人的,不是骚扰本身,而是被看见的恐惧

法律怎么说?

一位律师提醒得很清楚:App 在收集信息前应明确告知用户,处理信息需符合"最小必要"原则

进一步

如果擅自收集位置信息导致严重泄露,相关责任主体可能构成犯罪,最高面临七年刑罚

这不是吓唬谁,是红线写在法条里

把镜头拉远看,情趣电商的"隐私链"很长

从下单页面到支付,从仓储到代发物流,从客服到会员运营、广告投放,每个节点都在接触用户数据

一旦使用外包、代运营、第三方系统,接口多了、口子就多了,谁来兜底、怎么审计,考验的是平台的内功

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用户信息就可能被拷贝、被转卖、被滥用,最后变成一条突兀的微信好友申请

这回品牌的快速发声算是止血,但远没到"止痛"

"不是我们的人、没有定位功能"并不能自动回答"信息为何精准流向骚扰者"这个更尖锐的问题

哪怕这事最终和平台无关

要打消质疑,也得把权限管理、数据流转、第三方接口的规则摊开说清楚

公开透明,不是作秀,是自救

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能做点"减法"

能不授权就不授权,尤其是位置信息,蓝牙连接尽量选"仅在使用中允许";

能选隐私面单就选,收件备注请求无标识包装;

重要账号分离,尽量不要在同一套手机号、微信、邮箱上留下过多交集

这些看起来麻烦,但能把风险降一截

接下来该看什么?

一是李女士是否按建议报警,警方是否受理;

二是品牌会不会就"频繁访问定位"的争议给出技术层面的完整说明;

三是监管是否介入,对该品牌的权限设置、数据合规做专项检查

这些节点,决定了后续会走向澄清,还是继续在雾里打转

我一直记着一句话:"买得安心、用得放心,不是广告语,是底线"

用户的信任是一次性的,掉下去就很难再捡回来

在隐私这件事上,行百里者半九十,差一分就是零分

如果这场风波最后能换来更严格的内控、更明确的告知、更干净的链路,也算是把一次惊魂,变成一次推进行业向前的小小力量

别让下一个"泉州女孩",再被同样的陌生人精准撞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