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一出,仿佛全镇的交通要道都在那一刻,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们设置了专属路障。
一个人耽搁了,是意外。
一群人"耽搁了",这叫默契。
这种解释,非但没有表现出任何歉意,反而透露出一种"我们也没办法"的无辜感。
它试图将一个主观的、可控的失职行为,转化为一个客观的、不可抗力的天灾。
这种避重就轻,恰恰是对群众最深切的轻慢。
其实,即使是唐代盛世,也为官吏的懈怠而头疼。
《资治通鉴》里就记录了当时的情况:"吏或不时视事,民至门者,久而不得见。"
一千多年前的史官,用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了与今天何其相似的场景。
有些官吏不按时上班,老百姓跑到衙门口,等了半天也见不到人。
你看,历史总在重复,但有些重复,并不光彩。
它说明对公职人员的纪律约束,是一个穿越千年的治理难题。
如何解决?
我们的先人中,也不乏狠人。
明代的海瑞,堪称"卷王"鼻祖。
他到任琼山知县,面对衙门里懒散的官吏,直接下了一道死命令。
《明史·海瑞传》中载,他要求"五鼓即集,迟到者杖之"。
天不亮就得到岗,谁敢迟到,直接上板子。
我们当然不是要复刻这种严苛到不近人情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