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集体迟到40分钟,网友:最好的考公宣传片!(2)

2025-08-12 11:11  搜狐

这背后,到底藏着一种怎样的底层逻辑?

我们先要明白一个前提。

便民服务中心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便民"。

它不是权力机关,而是服务窗口。

它的KPI,不是管理了多少人,而是方便了多少人。

当"便民"变成了"扰民",它的地基就已经被腐蚀了。

群众的耐心,从来不是无限供给的资源。

大家之所以愿意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遵守规定流程,是出于对这个体系最基本的信任。

你规定8点半开门,我便8点半准时到。

这是一种无形的契约。

而集体迟到40分钟,就是单方面撕毁了这份契约。

现在,让我们来拆解那句"天衣无缝"的回应。

"公休,人员比较少"。

这是一个典型的管理问题,却被拿来当成了纪律问题的挡箭牌。

公休假是法定假日,难道单位的管理预案里,就没有考虑到假期人手紧张的应对措施吗?

人员少,是应该提前安排好轮班,保证核心窗口有人在岗。

而不是成为所有人都可以心安理得迟到的理由。

把管理上的失职,包装成客观原因,这是对公众智商的一次公然"碰瓷"。

而那句更经典的"路上耽搁了",更是有些站不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