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印度总理莫迪8天“闪电五连访”(3)

2025-08-25 11:18  头条

应对特朗普冲击的"临时避风港"

尽管印度的全球南方外交有其内生发展与演进逻辑,但眼下更具冲击力的变量,是特朗普2.0发起的"全球贸易战"。回望特朗普1.0时代,印美曾围绕关税鏖战两年,最终无果。因此,今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莫迪政府提早布局,赶在其于4月2日掀起关税风暴前递上大幅降税的"大礼包"。这一低姿态意在稳住对美出口市场,并争取成为首批与美达成新贸易协定的国家。然而,对特朗普政府而言,关税是展示美国市场权力的最佳杠杆,迫使对方让步是重点--这与美印在2月启动关键技术领域"利用战略技术转变关系"(TRUST)倡议的合作逻辑判然有别。正因如此,美印在科技领域合作进展相对顺畅,但在贸易谈判上仍无突破。不仅如此,7月30日,特朗普还宣布对印输美商品征收25%关税,并在8月6日宣布额外再征收25%的关税,理由是印度"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进口俄罗斯石油"。

在双方贸易关系紧张之余,印度还面临美国在特朗普二次上台后再次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所带来的气候治理压力,及因地区冲突上升而加剧的能源动荡。为应对这一局面,莫迪政府启动"避害机制",利用巴西举办金砖峰会、2026年印度将接棒金砖轮值主席国的契机,大打"全球南方牌"。在5月的金砖国家贸易部长会议上,印度商工部部长戈亚尔代表印度承诺维护公平、透明、包容且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呼吁金砖国家推动建立分散的全球贸易架构,以满足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需求。7月,莫迪与其他国家领导人在里约金砖峰会上联合发表《里约热内卢宣言》,一致表达对单边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上升的"严重关切",称美国的行为严重侵蚀多边秩序。

此番印度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协调一致表明立场实属"不易"。但这并非印度改变了其一直以来在国际多边组织中被认为是"异类"的形象,而是将全球南方的多边合作机制当作抵御特朗普冲击、换取谈判筹码的临时避风港,同时伺机拓展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比如,印度要求峰会宣言加入对恐怖主义问题的强硬措辞,以回应4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严重袭击事件;利用金砖平台推出其改革世贸组织的"30 for 30"倡议等。

"印度优先"下的战略困境

莫迪3.0的全球南方外交,实现了从身份到利益的动力升级,即本国利益至上。其以印度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坐标系,遴选全球南方合作对象--优先锁定"印太"地区、非洲、拉美的资源富集国、侨民聚集国、印度洋沿岸国、对华疏离国,以全球南方合作、技术输出和全球治理改革为主要抓手,系统布局、多边对冲,使其全球南方外交首次呈现出清晰的战略图谱和日渐充实的实质内容。

然而,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莫迪政府精心铺设的全球南方外交正逼近岔路口。拜登时代的美国因需"以印制华"而容忍印度的"任性",甚至默许和支持其在全球南方与中国角力。但如今,交易主义至上、实力崇拜加码的特朗普,将一切伙伴关系折算为对美国利益的即时回报,使今年2月莫迪访美时与特朗普共同提出的"MEGA发展愿景",即"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加上"让印度再次伟大"(MIGA),难如莫迪期待的那样相互兼容。这一逆转将急剧压缩印度左右逢源、两头得利的空间,迫使它不得不在必要时在西方与全球南方之间作出抉择。

金砖在扩员后,迈入"大金砖合作"新纪元。聚焦能源合作、去美元化与本币结算,如何以全球南方之力在世界乱局中守护和平、引领发展,已成为这一群体无可回避的使命。2026年,印度即将接任金砖轮值主席国,这将是对莫迪政府全球南方外交的一次大考。倘若印度继续将"印度优先"包装异化为在西方与全球南方之间两面渔利的"战略自主",将有可能引发"自我反噬"与全球南方和西方对其的双重信任赤字。